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籧篨的意思、籧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籧篨的解釋

(1).粗竹席。《方言》第五:“簟,其粗者謂之籧篨。”《晉書·皇甫谧傳》:“以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牀上。”《隋書·刑法志》:“﹝ 齊文帝 ﹞嘗幸 金鳳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編籧篨為翅,命之飛下,謂之放生。墜皆緻死,帝視之為歡笑。” 宋 王安石 《獨飯》詩:“窗明兩不借,榻淨一籧篨。” 清 方文 《大孤塘阻雪》詩:“卧困籧篨中,唧唧聞歎聲。”

(2).亦作“ 籧蒢 ”。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毛 傳:“籧篨,不能俯者。”《北史·陽固傳》:“有詭其行,有佞其音,籧篨戚施,邪媚是欽,既讒且妬,以逞其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籧篨(qú chú)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多重含義,其釋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及訓诂著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竹席或粗竹席

指用粗竹篾編織的席子,常用于鋪墊或遮蓋。此義見于《爾雅·釋器》:"籧篨謂之笰。" 郭璞注:"籧篨,竹席也。"


二、引申義:疾病或身體畸形

因"籧篨"編織粗糙不平,引申指人因駝背、雞胸等疾病導緻的身體蜷曲畸形。《國語·晉語四》載:"戚施不可使仰,籧篨不可使俯。" 韋昭注:"籧篨,直者謂疾俯。" 此處形容背部佝偻無法挺直之人。


三、比喻義:阿谀奉承之人

《詩經·邶風·新台》以"籧篨"諷刺衛宣公強占兒媳的丑行:"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鄭玄箋:"籧篨,口柔,常觀人顔色而為之辭。" 後世以此喻指谄媚逢迎者,因其如竹席般屈身逢迎。


文化關聯

"籧篨"常與"戚施"(指駝背)并稱,如《淮南子·修務訓》:"籧篨戚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 二者均借形體缺陷喻指品行不端之人。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爾雅》《詩經》《國語》等經典文獻及曆代注疏,未引用現代網頁資料。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漢典》等權威辭書平台(鍊接略)。

網絡擴展解釋

“籧篨”(qú ch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指代竹葦編制的粗席

“籧篨”原指用竹篾或蘆葦編織而成的粗糙席子,常用于鋪墊或遮蓋。例如《詩經·邶風·新台》中提到“籧篨不鮮”,即借用席子的粗糙特性比喻事物不美好。


2. 形容身體缺陷或丑态

在古代文獻中,“籧篨”常被引申為形容人的生理缺陷,如駝背、雞胸等。《爾雅·釋訓》中解釋:“籧篨,口柔也”,暗指因身體缺陷而行動不便或儀态不佳。例如《詩經》中用“籧篨不鮮”諷刺衛宣公年老體衰仍強娶兒媳的丑态。


3. 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方言中,“籧篨”也被用來指代養蠶用的竹匾或農具,如《方言》記載:“籧篨,自關而東謂之䈕”,可見其與古代勞動工具的關聯。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詩經》《爾雅》等文獻的原文語境分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百疾闆塊構造說包蒙被被北歐兵禍蒼民乘堅驅良楚岫秦雲膽礬盜憎主人鍛鐵肚裡蚘蟲多足動物讀數訪外護法相飛撚風月無邊高眼鲽龔黃懷敵附遠槐卿花棵火齊粥較略霁風朗月蹐局進尺近日诔谥廉公袴零逋靈蕪蠻蕉門下鳥驚魚駭女歌手剖篿譴笞窮竭縓緣羣司趨尚忍辱偷生熱勢閃爍其辭生痛詩工世要收殺水彩畫探候讨惹厭天譴彤壺外活惋怅無葉嚣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