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籧篨的意思、籧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籧篨的解釋

(1).粗竹席。《方言》第五:“簟,其粗者謂之籧篨。”《晉書·皇甫谧傳》:“以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牀上。”《隋書·刑法志》:“﹝ 齊文帝 ﹞嘗幸 金鳳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編籧篨為翅,命之飛下,謂之放生。墜皆緻死,帝視之為歡笑。” 宋 王安石 《獨飯》詩:“窗明兩不借,榻淨一籧篨。” 清 方文 《大孤塘阻雪》詩:“卧困籧篨中,唧唧聞歎聲。”

(2).亦作“ 籧蒢 ”。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毛 傳:“籧篨,不能俯者。”《北史·陽固傳》:“有詭其行,有佞其音,籧篨戚施,邪媚是欽,既讒且妬,以逞其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籧篨”(qú ch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指代竹葦編制的粗席

“籧篨”原指用竹篾或蘆葦編織而成的粗糙席子,常用于鋪墊或遮蓋。例如《詩經·邶風·新台》中提到“籧篨不鮮”,即借用席子的粗糙特性比喻事物不美好。


2. 形容身體缺陷或丑态

在古代文獻中,“籧篨”常被引申為形容人的生理缺陷,如駝背、雞胸等。《爾雅·釋訓》中解釋:“籧篨,口柔也”,暗指因身體缺陷而行動不便或儀态不佳。例如《詩經》中用“籧篨不鮮”諷刺衛宣公年老體衰仍強娶兒媳的丑态。


3. 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方言中,“籧篨”也被用來指代養蠶用的竹匾或農具,如《方言》記載:“籧篨,自關而東謂之䈕”,可見其與古代勞動工具的關聯。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詩經》《爾雅》等文獻的原文語境分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籧篨》的意思

《籧篨》(qú chú)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一種古代用來盛放衣物、書籍等物品的筐籃。它通常由竹子或柳條編制而成,具有輕便、透氣的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籧篨》的部首是竹(⺮),拆分後的筆畫是13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籧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用于描述籃子類物品。它的繁體字形為「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相對于現代字形,古時候《籧篨》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對于其意義的描述并無太大差異。

例句

1. 他把書籍裝在一個精巧的籧篨裡,方便攜帶。

2. 清代的古人常常使用竹編的籧篨來裝飾家居。

組詞

1. 籧篨子:指的是小型的籃子,也有用來盛放食物的意思。

2. 紙簍籠:是一種以紙張編織的籃子,常用于盛裝垃圾或雜物。

近義詞

1. 簍簍:一種編織而成的竹制筐籃,與籧篨功能相似。

2. 籃子:也可用來盛裝物品的容器,與籧篨類似。

反義詞

1. 衣櫥:是一種用于存放衣物、書籍等物品的家具,與籧篨在形态和材質上有所不同。

2. 書櫃:一種專門用來擺放書籍的家具,與籧篨的材質和使用場合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