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殄天物的意思、暴殄天物的詳細解釋
暴殄天物的解釋
[reckless waste of natural resources] 任意糟蹋東西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書·武成》
詳細解釋
(1).殘害滅絕萬物。《書·武成》:“今 商王 受 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 傳:“暴絶天物,言逆天也。” 孔穎達 疏:“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皆暴絶之。” 唐 陳子昂 《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将軍蘇宏晖謝表》:“ 契丹 兇狡,敢竊邊陲,毒虐生靈,暴殄天物。” 明 詹同 《出獵圖》詩:“君不見暴殄天物焚 鹹 丘 ,畫師之筆學《春秋》。”
(2).任意糟蹋東西。《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王涯 丞相聽罷,歎道:‘我平昔暴殄天物如此,安得不敗?’”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論簡帖用白紙》:“一拜帖五字,而用紙當三釐之價,可謂暴殄天物,奢亦極矣。” 蕭紅 《橋》:“呀!這是吃的呀,你這小敗家子!暴殄天物……還不懂得是吃的嗎?”
詞語分解
- 暴殄的解釋 .滅絕,殘害。 唐 白居易 《養動植之物策》:“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 金 王若虛 《哀雁詞》:“其賦形稟氣同得于天,故亦未嘗不苦則慘而樂則舒,惡夭閼而重
- 天物的解釋 指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長的東西暴殄天物詳細解釋謂鳥獸草木等大自然的物産。《書·武成》:“今 商王 受 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穎達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後漢書·
網絡擴展解釋
“暴殄天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ào tiǎn tiān wù,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 釋義
- 本義:原指殘害滅絕自然界的生物(如鳥獸草木等)。其中,“暴”意為損害、糟蹋;“殄”指滅絕;“天物”即自然生成的萬物。
- 引申義:後泛指任意浪費或糟蹋珍貴物品、資源,不知愛惜。
2.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尚書·武成》,原文為:“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描述商纣王荒淫無道,不僅殘害百姓,還肆意破壞自然資源。
- 據傳,商纣王沉迷享樂,揮霍珍寶,大臣曾勸谏其“暴殄天物”,但未被采納。
3. 語義演變
- 古代:強調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如濫殺動物、毀壞植被)。
- 現代:擴展為對人力、物力、糧食等一切有價值事物的浪費行為,如“浪費糧食是暴殄天物”。
4.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動賓式結構,多作謂語或賓語,含強烈貶義。
- 例句:
- “這些食材如此珍貴,隨意丢棄簡直是暴殄天物。”
- “過度開發礦産而不加保護,無異于暴殄天物。”
5. 相關建議
該成語常用于警示珍惜資源、避免浪費,尤其在環保、節儉等主題的語境中適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尚書》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暴殄天物》是一個短語,意思是浪費和糟蹋珍貴的自然資源或物品。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殄”,總共有11個筆畫。該短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暴殄天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不盡相同。比如,在古代,字形和結構可能有所變化。但是,《暴殄天物》這個短語的基本意思和現代用法相似。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這個短語的用法:“我們應該珍惜并保護自然資源,而不是暴殄天物。” 在這個例句中,短語《暴殄天物》指的是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