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國有,按人口多少分配井田。《漢書·王莽傳中》:“ 莽 曰……予前在 大麓 ,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遭反虜逆賊且止。” 顔師古 注:“計口而為井田。”
“公田口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土地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土地歸國家所有,并按照人口數量分配井田的制度。其中“公田”代表國有土地,“口井”則強調以人口為基礎分配資源。
曆史出處與背景
該詞出自《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推行土地改革時提到:“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這一政策試圖恢複周代的井田制,通過按人口分配土地實現資源均衡,但最終因社會動蕩未能持續。
注釋與延伸含義
唐代顔師古在《漢書注》中解釋為“計口而為井田”,即根據戶籍人口劃分土地。成語隱含對集體資源管理和公平分配的倡導,常用于描述古代土地制度或借喻公共事務的協作性。
現代理解
如今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語境,反映中國古代土地國有化的嘗試,也被引申為強調公共利益優先的理念。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漢代經濟制度相關研究。
公田口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公、田、口、井四個字組成。
公田口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公(八畫)、田(田字格,田字底下兩橫,共五畫)、口(三畫)、井(丷框,上面畫一個點,共四畫)。
公田口井是一個古代農民用語,用來描述農田的入口和井口。
公田口井的繁體字為「公田口井」。
在古代寫法中,公田口井的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農民們在公田口井邊勞作。
2. 這片地區的公田口井需經常進行維護。
公田口井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複合詞,如公開田口井、田公口井等。
公田口井的近義詞有農田入口和井入口。
公田口井的反義詞是私田注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