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吏的意思、論吏的詳細解釋
論吏的解釋
評論考察官吏的才德。《孔子家語·執辔》:“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 唐 于邵 《為福建李中丞謝上表》:“臣聞度材任器,論吏底祿, 三代 所以直道而行,疊相沿襲,未之易也。”
詞語分解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論吏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從構詞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其含義:
一、釋義
論吏(lùn lì)指評議、考核官吏的品行與政績,屬古代官吏監察制度術語。
- 論:本義為議論、評定,引申為審核、定罪(如《周禮·秋官》"司約掌邦國及萬民之約劑,凡大約劑書于宗彜,小約劑書于丹圖,若有訟者,則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凡大祭祀則飾其牛牲"中"論"含裁斷之意)。
- 吏:泛指古代官員(《說文解字》:"吏,治人者也")。
二、分字詳解
- 論(lùn)
- 《漢語大詞典》釋為:"議論;評定;定罪"。
- 在官制語境中特指考核官吏,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其中"論"隱含對官吏行為的判定。
- 吏(lì)
- 《辭源》釋:"百官通稱,秦漢後指低級官員"。
- 古代"吏"與"官"有别,吏多指地方基層官吏(參考王力《古代漢語》對"吏"的層級分析)。
三、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論吏作為動詞短語,多見于秦漢簡牍與史籍:
-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 規定:"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五善畢至,必有大賞",隱含對官吏的評議标準。
- 《漢書·宣帝紀》載:"遣使者循行郡國,問民所疾苦,論吏得失",此處"論吏"即考核地方官吏政績。
四、引例佐證
- 《史記·酷吏列傳》:"張湯為廷尉,論獄疑事。"(雖非直用"論吏",但"論獄"之"論"與"論吏"同源,均含裁斷之意)。
- 《後漢書·循吏傳》序:"光武長于民間,頗達情僞……廣求民瘼,觀納風謠,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寬息。數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廣求民瘼,觀納風謠,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寬息。" 其中"觀納風謠"即暗含通過民謠評議官吏的實踐。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論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評論和考察官吏的才德、品行及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論”指讨論、評判,“吏”指官吏或官員。組合後,該詞強調對官員的德行、政績、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其核心在于通過考察官員的品行與作為,确保其符合“德法”(道德與法治)要求,從而推動社會治理和功業達成。
-
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孔子家語·執辔》記載:“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此處指出君主通過考察官吏,使德政與法制得以推行,最終實現有效治理。
- 唐代于邵在《為福建李中丞謝上表》中也提到:“論吏底祿,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表明古代對官吏的考核與俸祿制度相關聯,以維護公正治理的傳統。
-
用法與結構
“論吏”為動賓結構(動詞+名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對官員的監督與評判。例如:“天子論吏”即指君主對官員進行考核。
-
延伸意義
該詞隱含對官吏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要求,同時倡導社會對官員行為的關注與監督。
“論吏”是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要的概念,體現了通過道德與能力評價官員以促進社會治理的思想。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唐代文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隘角駁放播植草服巉剝鈔暴潮波車輮楚幕初食疊秀地脊帝姻惡形惡狀肺腧風聲婦人負信骾直狗爬泳貫越還車灏溔鲎媚貛兒黃巾力士漶滅回掌嘉鲂醮酒睊睊聚結據理考識潰茂闊禁浪遊臨質理棹馬蟻草民虜甯便屏藏黔民秋齋碛月屈意肉鋪散弛散棊上方劍谥號輸遺四扇屏檀暈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穨廢托坐隈蔚溫情蜜意遐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