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考察官吏的才德。《孔子家語·執辔》:“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 唐 于邵 《為福建李中丞謝上表》:“臣聞度材任器,論吏底祿, 三代 所以直道而行,疊相沿襲,未之易也。”
“論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評論和考察官吏的才德、品行及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論”指讨論、評判,“吏”指官吏或官員。組合後,該詞強調對官員的德行、政績、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其核心在于通過考察官員的品行與作為,确保其符合“德法”(道德與法治)要求,從而推動社會治理和功業達成。
曆史出處
用法與結構
“論吏”為動賓結構(動詞+名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對官員的監督與評判。例如:“天子論吏”即指君主對官員進行考核。
延伸意義
該詞隱含對官吏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要求,同時倡導社會對官員行為的關注與監督。
“論吏”是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要的概念,體現了通過道德與能力評價官員以促進社會治理的思想。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唐代文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論吏》是一個漢語詞彙,由一個形聲字和一個單純字組成。其中,“論”為動詞,“吏”為名詞,表示對吏治的讨論和思考。
《論吏》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吅”,其中“讠”是“讠”部,表示言論相關的意義,“吅”則是“口”部。
《論吏》的總筆畫為12畫,其中“論”為6畫,“吏”為6畫。
《論吏》這個詞最早見于《論衡》一書,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流傳下來的名篇之一。《論衡》是戰國時期劉向所著的一部古代議論文集,其中包含了關于政治、倫理、教育等方面的論述。
《論吏》的繁體字為「論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差異。《論吏》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1. 孔子曾經用《論吏》這個詞來論述吏治的重要性。
2.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經常以《論吏》為題材寫文章,以表達對官吏品質的期望。
1. 吏治(lì zhì):指官吏和政治治理。
2. 吏部(lì bù):古代的一個官署,負責管理官吏。
3. 吏員(lì yuán):指公務員、官員。
1. 官吏(guān lì):指國家機關内擔任職務的人員。
2. 宦官(huàn guān):指古代的内廷太監。
3. 官僚(guān liáo):指官方機構中的官員。
民衆、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