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損。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參軍箋詣骠騎竟陵王》:“漏越之琴,竊 莊文 之價,缺齧之劍,盜 頃襄 之名。” 南唐 陳陶 《宿島徑夷山舍》詩:“缺齧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缺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缺”指殘缺、破損,“齧”原意為咬(如鼠、兔啃咬)。組合後多指物體因磨損或外力導緻的破損、缺口,常見于古籍中描述器物或自然物的殘缺狀态。
文學引申義
在詩詞中,“缺齧”常被賦予情感色彩。例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形容牙齒不齊”或“比喻事物存在缺陷”,例如形容計劃不周全、物品不完整等。這一用法更偏向比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江淹、陳陶的原著詩句。
缺齧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包含了“缺”和“齧”兩個部分。
“缺”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是由扌(手)加上夬組成,表示手中掏出,拿掉或不完整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缺”的字形是缺口的上半部分接下半部分。
“齧”是一個常用的漢字,由齒和傜組成,表示動物的咬、啃、嚼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齧”的字形是牙齒咬住東西的形狀。
《缺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字面意思指的是被咬掉的、不完整的樣子。在現代漢語中,它通常用來形容東西因為被啃咬而殘缺不全的狀态。
繁體字的寫法是「缺齧」,其中的「齧」是「齧」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缺齧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來說,缺字在古代寫作「欠」,它表示缺少、不完整的意思;齧字寫作「噛」,表示咬、啃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關于缺齧的例句:
1. 這根木頭被老鼠齧得缺齧不堪。
2. 這本書的角被小狗咬過,留下了幾處明顯的缺齧。
3. 那塊玉佩被人啃了一口,上面留下了一道明顯的缺齧痕迹。
拆分部首:
- 缺:扌(手)+ 夬
- 齧:齒(齒)+ 傜
組詞:
- 缺損
- 缺陷
- 齧咬
- 齧齒類
近義詞:
- 被啃
- 殘缺不全
反義詞:
- 完整
- 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