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的意思、腐儒的詳細解釋
腐儒的解釋
[pedantic scholar;pedant] 迂腐的儒生,隻知讀書,不通世事
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史記·黥布列傳》
詳細解釋
迂腐之儒者。《荀子·非相》:“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史記·黥布列傳》:“上折 隨何 之功,謂 何 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 唐 杜甫 《江漢》詩:“ 江 漢 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巴金 《沉落》:“我想他每天每天埋在這裡面,聽着自己的心跳,讀着那些死了的腐儒的著作,怎麼還能夠保持着活人的氣息呢?”
詞語分解
- 腐的解釋 腐 ǔ 朽爛,變質:腐爛。腐朽。腐敗。腐化。腐蝕。腐臭。陳腐。流水不腐。 思想陳舊過時:腐舊。腐儒。迂腐。 某些豆制食品:豆腐(“腐”讀輕聲)。腐乳。腐竹。 古代指施以宮刑:腐刑。 筆畫數:; 部首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網絡擴展解釋
“腐儒”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迂腐守舊、脫離實際的儒生,具有鮮明的批判色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儒學者,表現為隻知讀書而不通世事,過度追求書本知識卻缺乏實踐能力。這類人常被形容為“書呆子”,如《史記》中劉邦曾諷刺隨何為“腐儒”。
二、詞源與演變
-
經典出處
- 最早見于《荀子·非相》:“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 《史記·黥布列傳》進一步強化其貶義:“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
-
文學引用
杜甫在《江漢》中自嘲:“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體現古代文人對自身局限的反思。
三、社會批判意義
- 思想特征
強調重理論輕實踐,如《三國演義》中稱“腐儒舌劍,反自殺矣”,暗諷空談誤國。
- 曆史影響
部分腐儒被批評為“蒙蔽愚民”,例如通過曲解經典維護舊秩序。
四、現代延伸
現多用于批評脫離實際的知識分子,尤其在面對變革時固守教條。愛默生曾類比:“科學裡嘲笑腐儒,類似宗教裡嘲笑迷信”。
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荀子》《史記》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腐儒》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那些對于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持有保守觀念、不願意接受變革的儒家學者或文人。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部分:「腐」和「儒」。其中,「腐」字的部首是「肉」,由5畫構成;「儒」字的部首是「人」,由9畫構成。
《腐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主要源于對文人士大夫的一種批評或諷刺。他們被認為過度重視儀禮、傳統和經典,而缺乏對社會變革的積極态度。
在繁體漢字中,《腐儒》一詞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腐儒》一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特定的古代變體。
以下是一個關于《腐儒》的例句:「他是個頑固的腐儒,對于任何新的思想都不感興趣。」
與《腐儒》相關的組詞有「腐化」、「腐敗」、「儒家」等。
近義詞可以是「守舊者」、「保守派」等;反義詞可以是「開明者」、「改革派」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