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dantic scholar;pedant] 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
上折隨何之功,谓何为腐儒。——《史记·黥布列传》
迂腐之儒者。《荀子·非相》:“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史记·黥布列传》:“上折 随何 之功,谓 何 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 唐 杜甫 《江汉》诗:“ 江 汉 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巴金 《沉落》:“我想他每天每天埋在这里面,听着自己的心跳,读着那些死了的腐儒的著作,怎么还能够保持着活人的气息呢?”
腐儒是汉语中对一类迂腐保守、脱离实际的读书人的贬称,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释义及文化语境三方面解析:
《说文解字》释“腐”为“烂也”,引申为思想陈腐僵化,如肉体腐朽般缺乏生机。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先秦指通晓礼乐的学者,后泛指读书人。但“腐儒”特指固守教条、脱离现实的儒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汉语大词典》
“迂腐不明事理的读书人。谓其但知死守章句,不通世务。”
例:《史记·黥布列传》载刘邦骂随何:“为天下安用腐儒!”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1203页
《辞源》(修订本)
“思想陈腐、不合时宜的儒者。”
例:《汉书·夏侯胜传》称部分儒生“朽儒”“俗儒”。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742页
经典文献用例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荀子》《杜诗详注》
社会批判意义
明清小说常以“腐儒”讽刺科举制度下脱离实际的文人,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周进等形象。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儒林外史》评注本
“陋儒”侧重学识浅薄,“俗儒”强调趋附流俗,而“腐儒”专指思想僵化、泥古不化者。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篇(中华书局1999年版)
结论:“腐儒”一词承载了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反思,强调学问需“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方能理解其贬义背后的社会价值导向。
“腐儒”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迂腐守旧、脱离实际的儒生,具有鲜明的批判色彩。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儒学者,表现为只知读书而不通世事,过度追求书本知识却缺乏实践能力。这类人常被形容为“书呆子”,如《史记》中刘邦曾讽刺随何为“腐儒”。
经典出处
文学引用
杜甫在《江汉》中自嘲:“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体现古代文人对自身局限的反思。
现多用于批评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尤其在面对变革时固守教条。爱默生曾类比:“科学里嘲笑腐儒,类似宗教里嘲笑迷信”。
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原文,可参考《荀子》《史记》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阿门诗安佚半袖瘢疣鲍嘉编摩唱赚剗塞炒地皮陈年撤弃冲僻磁浮列车道扰杜甫溪蠹患敢怒而不敢言恭庄归骸国外欢嬿惠政火仓贱地疆疆监眄瘠漓锦笺金鱼公子缉学窋窡罱泥栗阶逻逮没三思谋才能无赔帐骈逼婆律七穿八烂蹊磴亲族期日囚梁铨管驱傩三累圣朝圣事深沦袒胸露背通谈土木堡亡过往述闻讯武周橡斗戏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