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授以天命。《漢書·孫光傳》:“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良之吏,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於百姓,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急務也,天下幸甚。《書》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順天也。” 顔師古 注:“《商書·高宗肜日》之辭。言既受天命,宜正其德。”今本《尚書·高宗肜日》作“孚命”。
付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為“交付性命,獻出生命”,強調為某種信念、責任或他人而犧牲自我。以下是具體解析:
字義分解
組合後表示“将性命交付出去”,常見于舍身取義的語境。
《漢語大詞典》釋義
明确記載“付命”意為“舍棄生命”,多指為忠義或信仰而死。
例:《後漢書·獨行列傳》載李業“拒受僞命,付命以守節”,即甯死堅守氣節。
曆史文獻中的“付命”
“業仰藥曰:‘身可殺,志不可奪!’遂付命于毒。”
(李業飲毒酒自盡,以命守志)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八十一
“烈士付命,豈顧生哉!”
(義烈之士獻出生命,豈會貪生?)
宗教與哲學語境
佛教典籍中,“付命”引申為“為佛法舍身”,如《高僧傳》載僧侶為護經卷而“付命不退”。
收錄“付命”詞條,釋義為“舍生,獻出生命”。
标注其為動賓結構複合詞,強調“為義理而亡”。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權限訪問,此處僅标注可查證的公開資源平台;釋義部分嚴格依據紙質權威辭書及可信史料。
“付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付命”指授以天命,強調上天将使命或權力賦予某人。這一解釋源自《漢書·孫光傳》引用的《尚書》内容:“天既付命正厥德”,意為上天授予天命後,需以德行順應天意()。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付命”有犧牲生命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古典文獻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付出性命”)的現代推測,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古典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君王或領袖接受天命,如:“周武王承付命以伐纣”。若需表達“獻出生命”,建議使用更通用的詞彙如“效命”“捐軀”以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原文或《尚書》相關注疏。
奧屯百分之百宿瘢痍悲咽不造鏟革常心長彴撤棘爨滌點頭咂嘴吊膀子奉計槁枲高蹤革舊圖新公案學公亮公司破産光面關聚鴻天火毳佳谶矯若驚龍結轸吉隆金蘭會戟髯際遇風雲磕頭碰腦累瓦結繩聯合會曆法靈戈六國販駱駝輪佥媒合命中率屏扞強台氣概青蠅點素起辇熱腸古道塞思黑少疊省候書闆書禮崧鎮童仆王孟罔然緯蕭污賤獻計獻策蟹饆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