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火浣布。亦以喻遠方異俗之地。《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内府。” 李賢 注:“火毳,即火浣布也。” 唐 張說 《開元正曆頌》:“織皮火毳,暍炎山,汚熱海,向風來王。”參見“ 火浣布 ”。
火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火”指火焰、燃燒,而“毳”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獸細毛也”,段玉裁注稱“毛之細者曰毳”。二字組合形成“火毳”一詞,字面可解作“耐火之細毛織物”。
二、文獻釋義
佛教典籍中的聖物 《翻譯名義集》卷七載:“火毳,即火浣布。”此處特指古代西域傳入的耐火布料(即石棉織物),因可用火焚去除污漬而得名。玄應《一切經音義》注:“火毳,火浣布也。”
古代織物類别 《後漢書·西域傳》提及“火毳”與馴象、犀牛等并列,李賢注引《異物志》:“火毳,即火浣布也。”說明漢代将此視作珍稀貢品。
三、現代考據 清代郝懿行《證俗文》考訂:“火毳即火浣布,今謂之石絨,其性畏火,得火反潔。”揭示其材質特性與清潔原理。現代研究多認為“火毳”即早期石棉制品的文獻稱謂。
“火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ǒ cuì,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
指火浣布(即石棉布)。這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特殊布料,傳說其污漬可用火焚燒去除,洗滌後煥然如新。例如《列子·湯問》中提到的“火浣之布”即屬此類。因“毳”本義為鳥獸的細毛,故“火毳”可能指用石棉纖維織成的耐高溫布料。
引申義
因火浣布在古代多來自西域等邊遠地區,故“火毳”也用于代指遠方異域或風俗迥異之地,帶有文化差異的象征意味。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其具體文化背景與《列子》等典籍中對“火浣布”的記載密切相關,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與異域事物的認知。
巴結卑弱變頭瀕于補冶士潮候川人純度電石氣隊典墳策鳳紙賦生告實赫歇耳诃責後害後省槐燧換防渙若冰消瓠歌家煩宅亂荊花極盤九拂巨流軍産癞兒刺史老話老羞成怒雷州半島冷淋侵靈誅禮正淪塞落場絡驿不絶民訛鵬垂澼絖藒車日晏散見觞濫懾懼沈漠史論私忌縮微卡片提籃退度忘念物貌無戲饷銀消散寫定寫立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