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蹤的意思、高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蹤的解釋

亦作“ 高蹤 ”。1.發生在遙遠的過去的事迹。《漢書·揚雄傳上》:“軼五帝之遐迹兮,躡三皇之高蹤。” 晉 陸雲 《盛德頌》:“紹 軒轅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蹤。”

(2).高尚的行跡。《文選·傅鹹<贈何劭王濟>詩》:“豈不企高蹤,麟趾邈難追。” 張銑 注:“豈不慕高軌,但蹤跡邈遠難可追攀也。” 唐 包佶 《雙山過信公所居》詩:“傳心不傳法,誰可繼高蹤。” 明 李東陽 《徐州洪蘇墨亭》詩:“由來一代不幾見,沉我異世懷高蹤。”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便做道伴、孤燈,偕隻影,閉長門,捱永夜,也甘受凄其。況有這明師足倚,高蹤可追,少不得蓮臺獅象,共坐同騎。”

(3).指高的造詣。《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 平子 艷發,文以情變,絶唱高蹤,久無嗣響。”

(4).指隱退。《漢書·蓋寬饒傳》:“君不惟 蘧氏 之高蹤,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軀,臨不測之險,竊為君痛之。” 顔師古 注:“ 蘧伯玉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唐 盧照鄰 《初夏日幽莊》詩:“聞有高縱客,耿介坐幽莊。”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賢之禮數,在先朝為九老人授道之師承,繼 巢 由 之高蹤,辭 夔 龍 之盛舉。”


見“ 高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蹤”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高蹤”由“高”與“蹤”組合而成,原指“高遠的足迹”,後引申為對前賢典範或卓越行為的尊稱。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前人的高尚行迹”,如《漢書·揚雄傳》注“躡,履也,履先聖之高蹤”,即表達對古代聖賢德行的追慕。

二、出處與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司馬相如《封禅文》中“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五三六經載籍之傳,維見可觀也”,其中“高蹤”暗喻上古賢君功績(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唐宋時期詞義擴展,既可指具體行為典範,如杜甫詩“飲德心皆醉,披雲興轉清。不愁歡樂盡,積慶在和羹”,也用于贊譽隱士超脫世俗的品格。

三、近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高蹤”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曆史評述與文學創作,例如描述革命先驅“追隨先哲高蹤,開辟時代新局”(《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崇高”“典範”展開,與“高風”“懿範”構成近義詞群。

四、文化意蘊 該詞承載着中華文化“崇古尚賢”的價值觀,如朱熹《近思錄》注“學者當追蹤往聖,方得學問真谛”,強調對道德典範的效法傳承(參考《辭源》修訂本)。這種語義特征使“高蹤”成為漢語褒揚曆史人物功德的代表性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高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o zōng(注音:ㄍㄠ ㄗㄨ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高尚的品行、行迹或成就,常用來形容值得敬仰的人或事。現代用法中多強調道德、行為上的崇高。


二、詳細釋義

  1. 曆史上的崇高事迹
    源自古籍,指發生在遙遠過去且具有典範意義的事迹。例如《漢書·揚雄傳》提到“躡三皇之高蹤”,即追慕先賢的足迹。

  2. 高尚的行迹與品德
    指人行為端正、品德卓越,如《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絶唱高蹤”形容文學造詣與人格境界的統一。

  3. 卓越的成就或造詣
    用于學術、藝術等領域,指達到極高水準。如《文選·傅鹹詩》以“高蹤”喻難以企及的成就。

  4. 隱退的志趣(較少用)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超脫世俗的隱居行為,如《漢書·蓋寬饒傳》提及“蘧氏之高蹤”,指隱士風範。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蹤”本義為腳印、蹤迹(如柳宗元“萬徑人蹤滅”),而“高蹤”通過比喻擴展為抽象的精神或成就軌迹。需注意其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口語中較少出現。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漢書》《宋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的百年詩邦經别軍比仿不怼乘塞赤旗綽削賜腥當匈大眼望小眼獨霸一方阨巷放溜風馳附骥攀鴻海次汗牛馬和怿恍恍忽忽華僞磵澌碣子極覽屐履驚避緊騰騰九陵箕引裘隨流言飛語碌碌無為磐石坯胎酺會愆令淺直妾人啓蕃罄筆難書輕騎青松宅睿鏡傻傻忽忽叔公疏辣辣台長田稅天志庭審佗年妥首帖耳完具魏彊無意識想料降魔棍香水溪曉谕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