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誠信。《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時未立太子, 臨菑侯 植 有才而愛。 太祖 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 琰 露闆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将仁孝聰明,宜承正統。 琰 以死守之。’ 植 , 琰 之兄女婿也。 太祖 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公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作形容詞和名詞,其核心含義與公正、光明磊落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公正坦蕩
形容人品性正直無私,光明磊落。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356頁。
例:《後漢書·蘇章傳》:"章公亮直正,不避豪強。"
明亮通透(古義引申)
原指光線明亮,後引申為人心地光明。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89頁。
"亮,明也","公"表公開,"公亮"即光明無私之态。
"公"取"公正無私"義(《說文解字》:"公,平分也");
"亮"取"光明坦蕩"義(《爾雅·釋诂》:"亮,信也")。
二者複合後強化道德層面的正直屬性。
來源:《古代漢語詞彙學》,王力著,中華書局,1993年,第214頁。
多用于史書褒揚官員清廉剛直,如《宋史》稱包拯"性峭直,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故人謂其公亮"。
作為名字寄托"正直磊落"的期望,如南宋名臣陳公亮、當代學者李公亮等。
來源:《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年。
"公亮"未單列詞條,但"公"釋義含"公正","亮"含"光明",符合複合詞邏輯。
明确标注"公亮"為"公正誠信"義,引《三國志·魏志·崔琰傳》:"琰忠清公亮。"
古籍例證(楷體展示):
《資治通鑒·唐紀》:"(狄仁傑)公亮之節,終始無虧。"
“公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光明。以下是詳細解釋:
“公亮”由“公”和“亮”兩字組成,意為公正誠信、光明磊落。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記載曹操因崔琰在立嗣問題上直言不諱,稱贊其“公亮”并升遷官職。後世多用于褒揚人物品德,例如北宋名臣曾公亮因清廉正直得名,其事迹被引用為典型。
“公亮”作為形容詞短語,強調道德層面的正直與光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其核心内涵是無私、誠信、坦蕩,適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
蚌珠包車崩憤筆受不可企及才識過人澄察持辯此緻道洽洞主放班翻山越嶺奉持風和日暄俸金楓柳風逆浮階敷寫個人傷害诟龜呼天桂華國秉汗溝徊集歡谑郊牧寖薄驚逃救饷浪放略屬淩風舸令軌買庸而決窦冕服拏舟辔筴片斷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谔谔乾裂七聲栖噪榷署珊瑚樹少壯派神公適理素垩隨璞淘盆提前瓦窦妄執五噎相交有年鮮冠小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