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苓的意思、伏苓的詳細解釋
伏苓的解釋
見“ 伏靈 ”。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苓的解釋 苓 í 指“茯苓”。 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 古同“零”,零落。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苓(拼音:fú líng)是“茯苓”的古稱,指一種藥用真菌,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伏苓即茯苓,屬多孔菌科真菌的幹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部,外形呈塊狀或球狀。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味甘性平,主治胸脅氣逆、心悸、咳逆等症,并有安神、健脾功效。
二、藥用價值
-
主要功效
- 利水滲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如五苓散配方)。
- 健脾甯心:調節脾胃虛弱,緩解失眠、心神不甯。
- 其他作用:增強免疫、輔助降血糖、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
常見配伍
常與白術、澤瀉等搭配(如參苓白術散),或用于藥膳(如土茯苓炖水魚、冬瓜茯苓湯)。
三、其他含義
- 彗星别稱
古代文獻中偶指特定彗星,但此用法罕見。
- 成語隱喻
作為成語時,比喻隱藏能力強的人或事物(如“伏苓之才”)。
四、注意事項
- 分類争議:部分資料誤将其歸為傘形科植物,實為真菌類。
- 古籍記載:原名“伏靈”,因寄生于松根得名,後演變為“茯苓”。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方或植物學特征,可參考《神農本草經》或現代中醫藥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苓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一種藥材,可用于中藥治療。拆分部首和筆畫是“亻”和“⺆”,拆分後共有6畫。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據考證,伏苓最早是出現在古代漢字書法作品中。在繁體字中,伏苓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古代寫伏苓時,字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一個例句可以是:“我最近身體不適,醫生開了伏苓給我調理身體。”關于組詞,可以有伏苓湯、伏苓次卯丸等。伏苓的近義詞可能有茯苓、石菖蒲等,反義詞可能沒有特定的漢字詞與之對應。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