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苓的意思、伏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苓的解釋

見“ 伏靈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苓”是“茯苓”的異體寫法,正确讀音為fú líng,指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屬于傳統中藥材和漢語常用詞彙。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一、基本釋義 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部的菌類生物,其菌核形态呈類球形或不規則塊狀,表皮淡灰棕色至深褐色,内部白色或淡紅色。《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中藥名,别名雲苓、茯菟”,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甯心的功效。

二、詞源考據 《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該詞,但《玉篇·草部》載:“茯,茯苓,藥。”《廣韻·平聲·尤韻》标注:“茯,茯苓,藥。”說明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字書和韻書,字形從“艸”(草字頭)表植物屬性,“伏”表音。

三、文獻用例

  1. 《神農本草經》将茯苓列為上品:“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
  2. 《本草綱目·木部四》詳述:“茯苓有大如鬥者,有堅如石者,生大山中。”

四、文化引申 古詩詞中常用作意象,如賈島《贈丘先生》雲:“常言吃藥全勝飯,華嶽松邊采茯苓”,借采藥喻隱逸生活。民間則流傳“茯苓夾餅”“茯苓糕”等藥膳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伏苓(拼音:fú líng)是“茯苓”的古稱,指一種藥用真菌,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伏苓即茯苓,屬多孔菌科真菌的幹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部,外形呈塊狀或球狀。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味甘性平,主治胸脅氣逆、心悸、咳逆等症,并有安神、健脾功效。

二、藥用價值

  1. 主要功效

    • 利水滲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如五苓散配方)。
    • 健脾甯心:調節脾胃虛弱,緩解失眠、心神不甯。
    • 其他作用:增強免疫、輔助降血糖、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2. 常見配伍
    常與白術、澤瀉等搭配(如參苓白術散),或用于藥膳(如土茯苓炖水魚、冬瓜茯苓湯)。

三、其他含義

  1. 彗星别稱
    古代文獻中偶指特定彗星,但此用法罕見。
  2. 成語隱喻
    作為成語時,比喻隱藏能力強的人或事物(如“伏苓之才”)。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方或植物學特征,可參考《神農本草經》或現代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馬謗罵杯羹之讓殘菊持辨熾煽蟲龁鼠傷春煙戳個兒慈兄但凡膽管彈窩點句泛廣煩郁反約蜂攢蟻集奮疾附質高斵鴿子鈎治貫聯古隸漢音豭狗金鼇鹫岩九招矍相康哉之歌跨馬鞍老實巴腳良功林薮隆益馬腹帽兒光光扪心無愧明德内藏烹魚潛退權欲熏心日沒處天子肉胞眼三清殿山湫手行爽缪套索團苞枉法葦鑰洿穢顯麗曉谙校績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