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日沒處天子的意思、日沒處天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日沒處天子的解釋

隋 唐 時 日本 對 中國 皇帝的稱呼。《隋書·東夷傳·倭國》:“ 大業 三年,其王 多利思比孤 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雲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日沒處天子”是隋唐時期日本對中國皇帝的稱呼,其曆史背景和具體含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該詞源自《隋書·東夷傳·倭國》記載: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天皇(史稱“多利思北孤”或“多利思比孤”)遣使入隋,國書中以“日出處天子”自稱,稱隋炀帝為“日沒處天子”。這一表述暗含日本居于東方(日出之地)、中國位于西方(日落之地)的地理方位認知,試圖體現兩國君主地位對等。

二、曆史争議

隋炀帝對此稱呼極為不滿,認為日本作為藩屬國使用“天子”稱號已屬僭越,更以“日沒處”暗含貶義,遂命鴻胪卿“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這反映了古代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與日本試圖建立對等外交關系的沖突。

三、延伸解讀

  1. 文化象征:日本通過“日出/日沒”的比喻,既借用中國“天子”概念彰顯自身政治主體性,又試圖突破華夷秩序。
  2. 外交策略:此事件成為中日早期外交的重要案例,日本後續調整國書措辭(如唐時改稱“天皇”),但始終未完全放棄對等訴求。

四、注意辨析

部分現代解釋誤将“日沒處天子”引申為描述君主勤政(如),實為望文生義。該詞專指特定曆史事件中的外交稱謂,并無其他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日沒處天子》的意思與來源

《日沒處天子》是一個成語,意為日落時天子就要下朝、回宮。也可以用來形容政治變局或官場的變動。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易經》。據傳當年周公解夢,在廟中看見日落,隨後日複一日地虹吸入天空。于是他寫下了“晝逝于暮,日沒處天子”的詩句,意味着日落後天子的歸宿。後來,這句詩被引申為成語,用來表示天子的行程或政治的變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日沒處天子》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日”、“毛”、“阝”和“字”。其中,“日”是出身部首,表示與太陽相關的事物;“毛”是手寫部首,表示與毛筆書寫相關的事物;“阝”是地阜部首,表示與地理、位置相關的事物;“字”是心字旁部首,表示與文字、語言相關的事物。總筆畫數為23畫。

繁體及古時候漢字寫法

《日沒處天子》是《日沒處天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确鑿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确切的古代字形。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如日沒處天子。

組詞:日落、天子、處所、政治。

近義詞:日落西山。

反義詞:日出,天子朝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