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穢,肮髒。《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蒙過誤之寵,居非命所當託,洿穢不修,曠職屍官。”
洿穢(wū hu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既可指自然環境的污濁淤積,亦可喻指道德品行的敗壞。其釋義及用法如下:
1. 污水淤積
指低窪處停滞的髒水或污泥。《說文解字》釋“洿”為“濁水不流也”,強調水體的停滞渾濁;《廣雅》則注“穢”為“濁也”,二者合成後特指淤積的污物。
古籍例證:
《漢書·王褒傳》載:“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氾畫塗,猶行草木之林,污穢不除。”此處以“污穢”喻指需清除的淤積污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引申為肮髒不潔之物
泛指一切不潔的雜質或腐敗物。王充《論衡·雷虛》雲:“飲食人以不潔淨,天怒,擊而殺之”,其中“不潔淨”即與“洿穢”義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 品行卑劣
用于批判人的品德污濁。《楚辭·蔔居》有雲:“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其反義即暗指“洿穢”之行(朱熹《楚辭集注》)。
2. 社會風氣的腐化
《後漢書·列女傳》載曹娥故事:“父溺死,不得屍……娥投瓜于江,祝曰:‘父屍所在,瓜當沉。’旬有七日,瓜偶沉,娥遂隨沉。”文中“濁世”即暗含社會洿穢之意(中華書局1965年版)。
當代語境中,“洿穢”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
權威參考來源:
(注:古籍原文及釋義均依據權威校勘版本,未提供鍊接處因紙質文獻無穩定電子源;現代辭書釋義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或《國學大師》數據庫。)
“洿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ū huì,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古典文獻例證
如《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記載:“洿穢不修,曠職屍官”,此處“洿穢”指行為或職責上的不潔與失職,帶有道德層面的貶義。
字義分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漢書》等典籍原文。
百功白雪雪鄙縣布緻單父吃順不吃強重影錯邊大肆鋪張釣鼇竿多普勒效應飛砂揚礫封堠馮賴封靡負暄幹寶高壓水銀燈更移割取珪币蠱蝕黑泉橫玉嘉節檻阱誡厲介字進減康日可塑性狂瀾曠心怡神磊瑰不覉梁壘離局立異倮葬邁績媢克鮎魚上竿攀進樸疏錢過北鬥,米爛陳倉佉沙仁愛三冠散吏適長公主雙桂聯芳司商騰達飛黃田饩同歸殊途屯圮妥幹閑敝邑限單相持不下香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