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膚受之訴的意思、膚受之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膚受之訴的解釋

見“ 膚受之愬 ”。 指讒言。膚受﹐謂浮泛不實﹐或謂利害切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膚受之訴是漢語中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表面化的控訴或膚淺不實的指控,強調言辭缺乏實質依據,僅停留于表象。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字面解構

  1. “膚受”

    源自《論語·顔淵》:“浸潤之谮,膚受之愬。” 東漢鄭玄注:“膚受,謂受毀于皮膚之外表,非深切之害也。” 指感受僅觸及皮膚表層,未達内在,喻指淺薄、不深入。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2. “訴”

    本義為控告、申訴(《說文解字》:“訴,告也”),此處引申為不實指控。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二、深層釋義與用法


三、權威典籍印證

此成語承載儒家“明辨是非”的倫理觀:

《論語集解義疏》(皇侃):“膚受之訴,謂訴者急迫,若膚之受熱,不可忍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進一步闡釋:“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淺而未深也。”

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影印本


四、現代應用與啟示

在信息時代,“膚受之訴”警示公衆:

網絡擴展解釋

“膚受之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ū shòu zhī sù,其核心含義是比喻被人說了有關切身利益的壞話,即因涉及自身利害關系而遭受讒言或诽謗。

詳細解析:

  1. 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顔淵》:“浸潤之谮(zèn),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這裡的“谮”指誣陷,“訴”指诽謗,孔子強調明辨是非、遠離讒言的重要性。

  2. 結構與用法

    • 結構:偏正式成語,通常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
    • 感情色彩:中性,但多用于負面語境,描述因利益相關的诽謗引發的困擾。
  3. 近義與延伸

    • 近義詞為“膚受之愬”(“愬”同“訴”),兩者含義相近。
    • 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曾用此詞,描述外國人因語言不通而輕信讒言的情節。
  4. 常見誤解
    部分解釋(如)提到該成語表示“因受委屈而表達不滿”,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釋義仍以《論語》原意為準。

示例:

“公司競聘時,他因同事的膚受之訴錯失晉升機會,最終通過澄清真相得以正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鼇極扮桶飽計包胥不得不棌椽不斲采服才疏德薄沉思默想湊聚頂結東牀客黩誓二時番塞鳳語紛糺分式服輿格軌耕壟工本呵怒潢池赤子還鄉團尖峰惎間赆贽科敷老來俏鬑鬑流标六事滿腔怒火秒末慕尚骞飛譴讓情火毬場驅駭讪短神咒符戺陛疏爵四廟探梅天籙童養媳偷長土爾扈特罔泱畏影避迹莴筍兀良物傷其類鄉大夫狎谑燮和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