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鞋。 唐 李端 《荊門歌送兄赴夔州》詩:“沙尾長檣發漸稀,竹竿草屩涉流歸。” 清 黃遵憲 《逐客篇》:“短衣結椎髻,擔簦躡草屩。”
“草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ǎo juē(注音:ㄘㄠˇ ㄐㄩㄝ),其含義為草鞋。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詞義與用途
“草屩”是古代中國常見的平民 footwear,由草、麻等植物纖維編織而成,具有輕便、耐用的特點,多用于勞動或長途行走。因其制作材料易得,常與簡樸的生活方式相關聯,例如僧侶、隱士或貧苦百姓穿着。
文化與文學意象
在古詩詞或文獻中,“草屩”常被用來表現清貧、隱逸或自然主義的生活态度。例如,唐代詩人描寫隱士時可能用“踏草屩而行山林”等表述。
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草屩”一詞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而“草鞋”成為更通用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結合權威詞典或曆史典籍進行驗證。
草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用稻草或草編織而成的鞋子。這種鞋子在古代被廣泛地使用。
草屩的部首是草(艸),它由5個筆畫組成:丿、丿、一、丿、丨。
草屩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一個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草屩的寫法為草履。
在古代,草屩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使用草和屩的組合。草字一般寫作艸,屩字寫作且、耰或耮。
1. 農民在田間穿着草屩工作。
2. 在古代,貧苦人家常常穿着草屩。
1. 草鞋:一種用草編織而成的鞋子。
2. 草帽:一種用草葉或草編織而成的帽子。
近義詞:草鞋、草底、草齊。
反義詞:皮鞋、布鞋、繡花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