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木之心。《詩·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朱熹 集傳:“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以凱風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後以喻人子的稚弱或思親之心。 晉 陸雲 《歲暮賦》:“變棘心之柔風兮,滋豐草之湛露。”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遊序》:“小失怙恃,推棘心以求上乘。” 宋 蘇轼 《端午帖子詞·皇太後閣》詩之四:“應将嬴女乘鸞扇,更助南風長棘心。” 丁上左 《和龍丁華書伉俪唱和詞原韻》:“凱風何故棘心吹,不語停針添線遲。”
“棘心”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棘心”指棘木(即酸棗樹)的嫩心,其木質細嫩脆弱。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邶風·凱風》,原文為:“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朱熹在注解中将“棘心”比作幼子,以“凱風”(和風)比喻母親,表達母子關系的養育艱辛。
稚弱人子
因棘木生長緩慢且多刺,古人常用“棘心”象征子女幼年時期的柔弱難養。如《儀禮》提到“棘心匕刻”,即以棘木制作祭祀器具,暗含對孩童成長的關切。
思親之情
後世文學作品中,“棘心”常被用來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例如: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形成固定意象,常與“凱風”對應使用,構成“母育子艱”的經典隱喻體系。晉代陸雲《歲暮賦》中“變棘心之柔風”即延續了這一傳統表達。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注疏、曆代詩文用例及辭典釋義,相關古籍原文可通過标注來源進一步查閱。)
《棘心》這個詞是指内心感到痛苦、煩惱、困擾的狀态或感受。
《棘心》的拆分部首為木和心。它的筆畫數為11畫。
《棘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詩詞創作中,用以描述内心困擾的情緒。
《棘心》的繁體字為「棘心」。
在古時候,「棘心」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查證。
1. 他在失去家人後,心中充滿了棘心的痛苦。
2. 這個艱難的決定讓她感到棘心。
棘心情緒、棘心感受、痛苦棘心、困擾棘心
痛苦、煩惱、苦悶、困擾、心痛
寬心、暢快、舒心、欣慰、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