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花浪蘂的意思、浮花浪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花浪蘂的解釋

亦作“ 浮花浪蕊 ”。1.尋常花草。 唐 韓愈 《杏花》詩:“浮花浪蘂鎮長有,纔開還落瘴霧中。” 宋 蘇轼 《賀新郎·夏景》詞:“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

(2).比喻輕浮的人。 宋 周邦彥 《玲珑四犯》詞:“浮花浪蘂都相識,誰更曾擡眼。” 元 蘭楚芳 《粉蝶兒》套曲:“浮花浪蕊我也多曾見,不似這風流的業寃。”

(3).比喻漂泊的人。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寄子》:“誰道做浮花浪蕊?何日報雙親恩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花浪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浮花浪蘂 (fú huā làng ruǐ)

  1. 字面意思:

    • 浮花: 指漂浮在水面上的、無根的花朵。比喻輕浮、不莊重或虛華不實的事物。
    • 浪蘂: “蘂”是“蕊”的異體字,指花蕊。“浪蘂”指在風中搖曳、隨波逐流的花蕊。同樣比喻輕浮、不堅貞或不長久的事物。
    • 合起來,字面指輕浮飄蕩、隨波逐流的花朵和花蕊。
  2. 比喻義:

    • 指輕浮放蕩、用情不專的女子。 這是該成語最核心、最常用的含義。它常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檢點、感情不專一、如同浮花浪蕊般隨波逐流的女子。
    • 引申指華而不實、虛浮短暫的事物。 有時也用來比喻那些外表華麗但内容空虛、根基不穩、不能長久的事物或現象。
  3. 出處與用法:

    • 該成語源自古代詩詞文賦,常帶有貶義色彩,用于批評或形容輕佻、不貞的行為或虛華不實的東西。
    • 例如,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常用“浮花浪蕊”來對比堅貞不渝的愛情或品格高尚的人物。
  4. 辨析:

    • 注意字形: “蘂”是“蕊”的異體字,現在通常寫作“蕊”,但在成語中保留了古寫“蘂”。
    • 感情色彩: 該成語含有明顯的貶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和對象。

權威來源參考:

“浮花浪蘂”意指漂浮的花朵和搖曳的花蕊,核心比喻義是指輕浮放蕩、用情不專的女子,帶有貶義。它形象地描繪了如同無根之花、隨波之蕊般不穩定、不堅貞的特質。該成語源自古典文學,其釋義和用法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明确記載。

注:由于未能從公開可訪問的權威線上漢語詞典(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或商務印書館相關平台)獲取到該詞條的直接、可鍊接引用的頁面,故此處僅提供來源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浮花浪蘂”(也寫作“浮花浪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尋常的花草,比喻虛浮、沒有真實内涵的事物或人,含貶義。該詞常用來形容外表華麗但缺乏内在價值的人或物。


二、詳細含義

  1. 字面含義
    指普通花草。例如唐代韓愈《杏花》詩:“浮花浪蘂鎮長有,纔開還落瘴霧中。”,形容短暫易逝的自然景象。

  2. 比喻義

    • 輕浮之人:如宋代周邦彥《玲珑四犯》詞:“浮花浪蘂都相識,誰更曾擡眼。”,暗指交際中虛浮之輩。
    • 漂泊之人:明代梁辰魚《浣紗記》中“誰道做浮花浪蕊?何日報雙親恩義”,借指漂泊無依的狀态。

三、用法與出處


四、相關成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引用或文學背景,可參考古籍《全唐詩》《宋詞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育倍羨辨白憯怛曹全碑嫡配丢魂喪膽洞天聖酒将軍東征法家拂士煩聩俸滿風書分契傅色桂條邯鄲市函和曷旦呵脬華景皇莊火犁家祖解字進帳樛樛救苦齋厥弛居閑恐急空響騾綱麥飯豆羹媽媽年根泥孩女兒茶祈報蛴螬七卿耆英社去職商屯勝代生功止過室屬疏布殊言别語四馳算學汰擇特立獨行痛經圖版委箧微绡無息閑歌險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