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dless;ceaseless] 即“無已”,不停止,不得已
無已人,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1).不采用。《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 鄭玄 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并棄其葉。喻夫婦以禮義合,顔色相親,亦不可以顔色衰棄其相與之禮。” 唐 無名氏 《灌畦暇語》:“ 老圃 曰:‘ 堯 舜 之事,不可以不察也。無以則有如 秦 之 二世 矣乎。’”
(2).謂沒有什麼可以拿來;無從。《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 周 ,無以告我先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李 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覈究。” 唐 柳宗元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 清 侯方域 《于謙論》:“推其意,以為非我發之,而我又非秉鈞者,天下無以專責之也。”
(3).不得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對曰:‘ 仲尼 之徒無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朱熹 集注:“以、已通用。無以,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以漢語 快速查詢。
"無以"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漢語虛詞結構,現代漢語中仍在使用,主要用于書面語或固定表達中。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無以"表示"沒有可以用來……的東西"或"沒有辦法……",強調因缺乏必要條件而無法實施某種行為或達到某種狀态。
結構解析:
整體可直譯為"沒有用來……的憑借",引申為"無法""不能"。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382頁。
表示缺乏條件或方法
例1:無以應對(沒有可以用來應對的方法)。
例2:感激之情,無以言表(感激的情緒,無法用言語表達)。
來源:《漢語大詞典》(網絡版),"無以"詞條。
固定搭配"無以複加"
釋義:達到極點,不能再增加(程度已到極限)。
例:他的傲慢已無以複加。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1390頁。
文言句式"無以為……"
例:無以為報(沒有可以用來報答的東西)。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第一冊,第210頁。
《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強調"沒有積累,無法達成目标"的因果關系)
來源:中華書局《荀子譯注》,2014年版,第8頁。
"無以"的本質是"無+以(工具/方法)",通過否定手段或條件,表達行為實施的不可能性。其生命力源于文言傳承,在現代漢語中承擔凝練表達與強化否定功能,常見于成語、書面語及正式場合。
“無以”是漢語中常見的固定結構,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表示“沒有辦法”“無從”“不得已”,強調因缺乏條件或手段而無法實現某事。例如:
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
常翻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後接動詞或動詞短語。例如:
現代漢語中的延伸
可表示“無法用言語/行動表達”,如:
搭配 | 出處/例句 | 含義 |
---|---|---|
無已(同“無以”) | 《孟子·梁惠王上》:“無已人,則王乎?” | 不得已的情況下 |
無以成學 | 諸葛亮《誡子書》:“非志無以成學” | 沒有志向則無法完成學業 |
無以覈究 | 《顔氏家訓》:“乍聞無以覈究” | 無法查證 |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閱例句和用法。
八鎮别材必世層覆傳筆夢春困錯案道録電子式對時放醉風道粉汗骾讦廣侈官儀規圓鼓瑟海物毫不在乎畫虎類犬黃金輪礁石角鷹接站刳松來路貨連宮臨身魯頌曼根撓裂篇詠平蕩品族七科谪侵短侵據勤慤騎揚州鶴掃箒星上苑善歲膻行適度市郊侍膳率土同慶説什麽疏牾熟習貪吃懶做貼身子透渡徒維惟翰缊韠無拘無縛無旁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