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dless;ceaseless] 即“無已”,不停止,不得已
無已人,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1).不采用。《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 鄭玄 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并棄其葉。喻夫婦以禮義合,顔色相親,亦不可以顔色衰棄其相與之禮。” 唐 無名氏 《灌畦暇語》:“ 老圃 曰:‘ 堯 舜 之事,不可以不察也。無以則有如 秦 之 二世 矣乎。’”
(2).謂沒有什麼可以拿來;無從。《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 周 ,無以告我先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李 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覈究。” 唐 柳宗元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 清 侯方域 《于謙論》:“推其意,以為非我發之,而我又非秉鈞者,天下無以專責之也。”
(3).不得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對曰:‘ 仲尼 之徒無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朱熹 集注:“以、已通用。無以,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以漢語 快速查詢。
“無以”是漢語中常見的固定結構,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表示“沒有辦法”“無從”“不得已”,強調因缺乏條件或手段而無法實現某事。例如:
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
常翻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後接動詞或動詞短語。例如:
現代漢語中的延伸
可表示“無法用言語/行動表達”,如:
搭配 | 出處/例句 | 含義 |
---|---|---|
無已(同“無以”) | 《孟子·梁惠王上》:“無已人,則王乎?” | 不得已的情況下 |
無以成學 | 諸葛亮《誡子書》:“非志無以成學” | 沒有志向則無法完成學業 |
無以覈究 | 《顔氏家訓》:“乍聞無以覈究” | 無法查證 |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閱例句和用法。
《無以》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沒有方法或無法以某種方式做某事。它表示一種無能或無法可施的狀态。
《無以》由兩個部首組成:
1. 無(wú)部,意為沒有。
2. 以(yǐ)部,表示用、依附、從。
《無以》共有5個筆畫。
《無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上》一文中。後來,它被廣泛運用在文學、哲學、散文等各個領域中,用于描述一種無法、無能或無可奈何的狀态。
《無以》的繁體字為「無以」,保留了原始的意思和發音。
在古代,「以」字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由「人」(rén)字上方的「大」字和下方的「㐆」字組成,表示一個人站在大的物體旁邊。這種寫法強調了「依附」的意思。
1. 他看到這麼多任務,一時間無以開始。
2. 在這個困境中,我們無以施展我們的能力。
「無以」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
1. 無以為生:沒有任何生計的來源。
2. 無以倫比:沒有任何可以比拟的。
3. 無以複加:沒有更多的可增加的。
1. 無法:表示沒有能力、方法或途徑。
2. 無可奈何:表示無法改變或解決某種困難或問題。
有以:表示有方法、有能力或有辦法做某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