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竿”。一端附有金雞的長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樹立。《新唐書·百官志三》:“赦日,樹金雞於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綵盤,維以絳繩,将作監供焉。” 唐 許渾 《正元》詩:“高揭雞竿闢帝閽,祥風微暧瑞雲屯。”後用為赦罪之典。 清 餘京 《畢孝子甯古塔負祖父骨歸裡》詩:“雞竿明詔下鰲禁,忽許枯骼還山邱。” 清 周亮工 《兒子南來壽格移尊過慰靜一老人同賦二月十六日詩》:“鷄竿唱徹人争聽,鴉室聲寒我獨悲。”
“雞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古代赦免儀式的象征物(主流含義) 根據漢典等權威古籍記載,雞竿指一端懸挂金雞的長竿,是古代帝王大赦天下的重要儀式道具。其特點包括:
二、現代方言中的引申義(非主流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收錄其作為方言成語的用法:
建議在學術或文史場景中采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文學創作需區分古今語境。查字典時應注意甄别資料來源的權威性。
《雞竿》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舉止或行為顯得愚蠢、幼稚或不成熟。
《雞竿》的拆分部首是“雞”和“竹”,其中“雞”的部首是“鳥”,“竹”的部首是“⺮”。整個詞彙共有10個筆畫。
《雞竿》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目前還沒有确鑿的證據可以證明其具體起源。但是,一般認為這個詞可能是源于在民間口語和俚語中的創造。根據其中的兩個字,“雞”和“竹”,可能是通過人們觀察雞的行為和形态,而将雞與竹(一種往往直立、脆弱的植物)相結合,以形容某種類似雞的行為或樣子。
《雞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雞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雞和竹都有不同的變體寫法。以雞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為「鷄」,而竹的古時候寫法為「⺮」。
1. 他玩笑說的話總是如此雞竿,一點都不成熟。
2. 她的舉止和言行總讓人覺得雞竿,像個小孩。
雞飛狗跳、雞犬不甯、雞毛蒜皮、雞肋、竹籃打水一場空。
雞毛蒜皮、雞肋、庸俗、幼稚、幼稚可笑。
睿智、成熟、得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