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記”的并稱。 宋 張舜民 《畫墁集·郴行錄》:“ 嶽陽樓 ,經始於 張燕公 ,終 唐 之世,屢圮,皆完葺。 慶曆 中, 滕宗諒 謫守,始大加增飾,規制宏敞,甲冠上流,取 宋 梁 以來所題詩記,刻石于夾樓。”
詩記是漢語複合詞,由“詩”與“記”組合而成,需分義項解析:
詩歌體裁的筆記
指以詩歌形式記錄事件、見聞或感懷的文體,融合叙事性與抒情性。如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嶺南風物詩作,兼具史料與文學價值。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詩集的别稱
古代文獻中偶作詩集代稱,如明代《列朝詩集》收錄詩人作品,亦稱“詩記”。
來源:《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說文解字》釋為“志也”,《毛詩序》強調“言志抒情”,奠定詩歌本質。
《玉篇》解作“錄也”,《文心雕龍》歸為“紀事之體”,強調實錄功能。
二者結合體現“以詩載事” 的創作傳統,如杜甫“詩史”即屬此類實踐。
詩話(如《滄浪詩話》)主評析理論,詩記重紀實抒懷。
詩序(如《桃花源詩序》)常為詩記的散文前導,共構完整叙事。
注:因部分古籍數據庫需權限訪問,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平台查閱完整内容。
“詩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記”的并稱。其中“詩”為傳統詩歌形式,而“記”多指以叙事、寫景或議論為主的散文(如遊記、碑記等),例如《嶽陽樓記》即屬“記”類作品。
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實際應用,如宋代張舜民《郴行錄》提到将前人“詩記”刻石留存;唐代王維的邊塞詩也被稱為“紀行詩”,與“記”的紀實性有相通之處。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詩記”多用于文學研究領域,指代同時包含詩歌與散文記錄的作品集合,或兩類文體并行的創作形式。
注音與擴展
阿爾泰山脈疤瘢白槎飽蓬蓬寶檀兵術湌洩鄽郭乘墉赤閑白閑創舉膽大心小都團芳聲鋒發韻流紛拿府館孤拐面歸士歸授海翁和唝恒星光譜型嘉表家雞狡伏叫化解環鲸濤鼍浪迥巧開基創業糧運領兌龍多乃旱鹿角霜綠草滿舵芒屩梅黬木斧凝立派頭蟠委暴背三上五落上爬伸要十五細則手到拈來霜列逃荒貼納廳子銅面脫不了衛兵獻禮小胥西都邪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