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公冶长》:“子在 陈 曰:‘归与,归与!’”后因以“赋归”表示告归,辞官归里。 宋 朱熹 《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明朝驛骑黄尘里,莫待迷涂始赋归。” 明 宋濂 《送许时用还越中序》:“ 濂 窃自念时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凤阁将以次而升,何日能赋归?”亦作“ 赋归歟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而翁南下赋归歟,值我新婚北上初。”
“赋归”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赋归”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典故:“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原指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产生的思归之情。后世将其引申为辞官归乡或告老还乡,如宋代朱熹诗句“莫待迷涂始赋归”,即劝人莫等迷途才思归隐。
部分文献(如)提到“赋归”有“归还物品或职责”的释义,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为罕见,主流仍以“辞官归隐”为核心含义。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查字典及朱熹《宿密庵》等原文。
赋归(fù guī)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赋(fù)和归(guī)。
赋指根据规定给予;给予的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也可以指财物或权利等。归意为返回、回归、归还。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赋归的意思是根据规定恢复归还,从而恢复到原本的归属状态。
赋归的“赋”字的部首是言,总共有12画;“归”字的部首是彳,总共有3画。
赋归的繁体字为賦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赋归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这些变化仅限于写法和字形的调整,字义仍然保持相同。
1. 他将所有的财物赋归新公司的所有人。
2. 经过长时间的流浪,他终于决定归还故乡。
赋归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形成新的意义。一些常见的组词有:
1. 赋权(fù quán):授予权力。
2. 归还(guī huán):返回给原主。
3. 赋诗(fù shī):即兴创作诗歌。
赋归的近义词是归还、返还,反义词是得到、获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