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宵衣的意思、宵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宵衣的解釋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舊時多用以稱頌帝王勤于政事。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皇帝哀冊文》:“勤民聽政,昃食宵衣。” 唐 許渾 《秋日早朝》詩:“宵衣應待絶更籌,環珮鏘鏘月下樓。”《舊唐書·懿宗紀》:“況荷十七聖之鴻休,紹三百年之慶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獻轉運使雷谏議》詩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國,君王無事免宵衣。”參見“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絲服。古代婦女助祭時所穿。宵,通“ 綃 ”。《儀禮·士昏禮》:“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鄭玄 注:“宵,讀為《詩》‘素衣朱綃’之綃;《魯詩》以綃為綺屬也;姆,亦玄衣;以綃為領,因以為名,且相别耳。”《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鄭玄 注:“宵,綺屬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婦人助祭者同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宵衣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釋義與基本義項

    “宵”指夜晚,“衣”為動詞“穿衣”或名詞“衣物”。組合後,“宵衣”原指“天未亮時穿衣起身”,後引申為形容勤于政務。《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官員夙興夜寐處理公務的狀态。

  2. 典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漢代鄭玄箋注“宵夜行,謂諸妾肅肅然夜行,或早或夜,在于君所”,暗含“夜以繼日”的勤勉之意。《後漢書·皇後紀》中“宵旰憂勤”的表述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象。

  3. 曆史語境中的象征意義

    在封建社會中,“宵衣”常與“旰食”(晚食)連用,構成成語“宵衣旰食”,成為帝王勤政的典型表述。如《舊唐書·劉蕡傳》載:“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此用法被曆代史書沿用,強化了其政治倫理色彩。

  4. 文學修辭中的擴展

    唐代詩人李賀在《感諷五首》中寫道:“宵衣肝食望升平”,此處借“宵衣”表達對清明政治的期待。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亦以“宵衣聽政”評價宋太祖勤政之舉,體現了該詞在文學批評中的延續性。

  5. 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保留了其古義,标注為書面語用法。在曆史題材創作中,“宵衣”仍作為刻畫人物勤勉性格的典型語彙,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古代官僚制度時,多次援引該詞佐證論點。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3冊,頁245
  2. 《詩經正義》(中華書局,2015)卷三,頁89
  3. 《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卷一九〇,頁5062
  4. 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卷廿四,頁532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頁1423

網絡擴展解釋

“宵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帝王勤政之義

  1. 基本含義:指天未亮就穿衣起身,舊時多用于稱頌帝王勤于政務。

    • 典例:如《舊唐書》記載唐懿宗“敢忘宵衣”,崇祯皇帝“宵衣旰食”等,均形容君主早起處理朝政的辛勞(見、5、7)。
  2. 文化背景:常與“旰食”連用為成語“宵衣旰食”,表示廢寝忘食地操勞國事。


二、古代服飾之義

  1. 祭祀服飾:指黑色絲質禮服,為古代婦女助祭時所穿,其中“宵”通“绡”(一種絲織品)。
    • 文獻依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姆纚笄宵衣”,鄭玄注疏說明其材質和用途(見、7)。

三、其他引申義

部分文獻(如)提及“虛有其表”的比喻義,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參考《儀禮》《舊唐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闇惑備預比熱擦爾挖稱體癡雲膩雨脆而不堅促急促忙大嚼疊宕端貳笃誨翻臉不認人費想風志忿痛幹晷告近古愁滾圓溜胖毂绾汗液荷禮和頭婚妻間隔號江山如此多嬌矜傷急景流年科腳甲刲宰昆圃聯鎖禡禂鬧蹩扭髼髼曝射謙崇谸芊歧見親仁侵欲瓊粉瑞世閃落埏隧手腳無措四弦泰室鞓紅退斥頑戶委璅溫綸五繇想方祥星虓将小兩歇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