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位名。 漢 代食祿于鄉、亭的列侯。《後漢書·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楚漢春秋》載 高祖 封 許負 為 鳴雌亭侯 , 漢 末 曹操 封 關羽 為 漢壽亭侯 ,皆其例。參閱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四。
“亭侯”一詞在曆史上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定義
亭侯是漢代列侯爵位中的一種等級,屬于“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級别——列侯(徹侯)。其封地以“亭”為單位,食邑範圍通常為方圓十裡的區域,人口在數百至千餘之間。
等級體系
東漢侯爵按封地規模分為三級:
曆史背景
漢代實行“非軍功不封侯”制度,亭侯雖為侯爵末等,仍需立重大戰功方可獲封。其俸祿約兩千石,但不可世襲。
指秦漢時期亭長下屬的武職,負責地方治安或邊防瞭望。例如《後漢書》中記載的邊境“亭候”,用于監視敵情。此含義與爵位“亭侯”不同,需通過上下文區分。
小知識:劉備未給關羽封侯是因關羽早獲曹操表奏的“漢壽亭侯”(漢室官方認證),而蜀漢初建時劉備尚未稱帝,沿用舊爵更顯正統。
《亭侯》這個詞是指古代官職,用以稱呼負責管理亭子、侯廟的官員。
《亭侯》這個詞由部首“亠”和“人”組成,共計6畫。
《亭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國曆史上的封國稱王公的謂稱“侯”,而亭子是封國内的一種建築物。因此,亭侯一詞便指那些負責管理亭子、侯廟的官員。
在繁體字中,“亭”和“侯”的寫法分别是「亭」和「侯」。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亭侯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而言,亭字的古寫形式為「亭」,而侯字的古寫形式可以是「㸦、帿、候」等。
1. 古代社會中,亭侯是封國中至關重要的官員。
2. 他在朝廷中擔任亭侯一職,負責管理各地的亭子和侯廟。
3. 亭侯在封建時代扮演着維護地方秩序和封國尊嚴的重要角色。
亭侯并非一個固定的搭配詞,因此,沒有特定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亭長、亭長官、亭長人。
反義詞包括:亭侯之外的其他官職,如公仆、仆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