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溫順柔和。《詩·大雅·崧高》:“ 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 唐 柳宗元 《為王戶部薦李諒表》:“﹝ 李諒 ﹞清明直方,柔惠端信。” 唐 陸贽 《冊蜀王妃文》:“生禀柔惠,習知禮節。” 明 唐順之 《賀氏孫楊二妻墓志銘》:“而二孺人者又皆柔惠婉娩,克媲厥美。”
(2).施仁愛;仁愛。《國語·晉語七》:“﹝ 午 ﹞其冠也,柔惠小物,而鎮定大事。” 韋昭 注:“柔,仁也。惠,愛也。”《尚書大傳》卷三:“和外怨,撫四方,行柔惠,止剛強。”
"柔惠"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溯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柔"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木曲直也",本指木質柔軟可塑,後引申為溫和、溫順之義。《漢語大詞典》載其可表示"溫和而不強烈"的性格特征。"惠"在《爾雅·釋诂》中訓為"愛也",甲骨文字形像手持穗施予,本義指仁愛恩惠,《現代漢語詞典》強調其包含"仁慈寬厚"的品性。二字組合形成"柔而能惠"的互文關系。
二、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鄭玄箋注稱"柔和而能施惠于民"。《漢書·元帝紀》載诏書"柔惠之德"特指統治者懷柔安撫的治國方略。唐宋以降漸用于形容女性美德,如白居易《長恨歌》"溫泉水滑洗凝脂"句,雖未直用"柔惠",但描繪的楊貴妃形象正合此特質。
三、現代釋義 綜合《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該詞包含三重語義:①性格溫和仁慈;②待人接物寬厚體恤;③政治領域特指懷柔政策。在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創作與德行評價,如"這位護士以柔惠之心撫慰病患"的表述。
主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詩經鄭箋》(中華書局校注本)、《辭源》(第三版修訂本)。
“柔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溫順柔和
指性格或氣質溫和柔順。例如《詩經·大雅·崧高》中提到:“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此處“柔惠”形容申伯溫和仁厚的品德。唐代柳宗元在《為王戶部薦李諒表》中也用“柔惠端信”描述李諒的品性,強調其柔和與正直兼具。
施仁愛;仁愛
側重于對他人的寬厚與善意,如《國語·晉語七》中評價某人“柔惠小物,而鎮定大事”,即指其既能以仁愛對待小事,又能穩重處理大事。
若作為名字,“柔”象征柔和、溫順,“惠”則代表仁愛、賢惠,組合後寓意性格兼具溫柔與仁德,常寄托父母對子女品行端正、寬厚待人的期望。
總結來看,“柔惠”既是一種品德修養的體現,也可作為承載美好祝願的命名選擇。
包納保胎椑乾避丁燦豔鏟地皮大戀瘅疽抵忤扼吭拊背耳唇惡衣惡食法田風觀高梁狗豬不食其餘官衫好模當樣兒黑石脂紅绫餅餤後事懷疑介次錦繃羁羽巨塊跼斂啰唕南宋貧癃潑賴千夫所指清姝傾銀鋪栖滞人心惟危睿好三和散麻升格深意濕風失控失重豎義四方志泝洄塔灰探照燈特為同性徒夫屠牛吐豚解外廚夏康線穗子蝦蠏眼寫副協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