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奠鴈的意思、奠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奠鴈的解釋

亦作“ 奠雁 ”。1.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贽禮,稱“奠鴈”。《儀禮·士昏禮》:“主人升,西面;賓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儀禮·士昏禮》:“下達,納采,用鴈” 鄭玄 注:“用鴈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北周 庾信 《尉遲氏墓志銘》:“奠鴈迎門,濡蘋入俎。” 唐 李端 《送黎兵曹往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少不得問名納綵,奠雁傳書,贄入 過 家。”《清史稿·禮志八》:“壻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

(2).古代卿大夫相見,執雁為禮。《儀禮·聘禮》:“大夫奠鴈,再拜。上介受。” 鄭玄 注:“不言卿,卿與大夫同執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奠鴈(diàn yàn)

本義解析

“奠鴈”指古代婚禮中男方向女方獻雁的儀式。“奠”為進獻、安置之意,“鴈”即“雁”,是古代“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中重要的聘禮之一。雁象征守信、忠貞與長幼有序,體現婚姻的莊重性。

古代禮儀中的核心作用

  1. 納采環節:男方初次提親時以雁為禮,表達求娶誠意(《儀禮·士昏禮》載:“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2. 親迎環節:新郎迎親時攜雁至女方家,奠置于庭前,稱“奠雁禮”,寓意夫婦信守不渝(《禮記·昏義》疏:“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

文化内涵與象征

權威文獻佐證


來源說明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儀禮·士昏禮》(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禮記·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力《古代漢語·通論》(中華書局)
  5.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奠鴈”(diànyàn)是古代中國婚禮中的一種重要禮儀,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奠鴈”指新郎在迎親時向女方獻雁作為贽禮(見面禮),象征婚姻的莊重與承諾。該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并在後續朝代延續。

二、儀式來源與流程

  1. 文獻記載
    據《儀禮·士昏禮》描述,新郎到達女方家後,需面向北獻雁,并行稽首禮,表達對婚姻的重視。
  2. 操作細節
    儀式中,新郎需按照特定方位站立(如“西面”“北面”),通過獻雁完成禮節交接,體現周代禮儀的嚴謹性。

三、文化象征

四、演變與文學引用

五、其他說明

總結來看,“奠鴈”既是古代婚禮的核心環節,也是中國禮制文化中自然崇拜與倫理觀念的融合體現。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及唐代相關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變服碧月部大餔祿踩估藏拙餐錢蟬蜩傳巵蹙頞擔架貂襜翻閲帉帨浮名薄利葛紗怪鳥貫族哈哒橫從赫咤歡忭混補賤身踐揚徼靈畿略進酒進履圯橋晉盛及身集體所有制緝學蠲弛陵籍梨霜龍輔落紙煙雲爐鑄縷縷行行馬牙褶猛子排子車七廟驲騎弱甲入貼三啇三灑上畫什長瘦臞通車枉賊味同嚼蠟污眼象篦飨昭脅肩絫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