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鴈的意思、奠鴈的詳細解釋
奠鴈的解釋
亦作“ 奠雁 ”。1.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贽禮,稱“奠鴈”。《儀禮·士昏禮》:“主人升,西面;賓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儀禮·士昏禮》:“下達,納采,用鴈” 鄭玄 注:“用鴈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北周 庾信 《尉遲氏墓志銘》:“奠鴈迎門,濡蘋入俎。” 唐 李端 《送黎兵曹往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少不得問名納綵,奠雁傳書,贄入 過 家。”《清史稿·禮志八》:“壻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
(2).古代卿大夫相見,執雁為禮。《儀禮·聘禮》:“大夫奠鴈,再拜。上介受。” 鄭玄 注:“不言卿,卿與大夫同執鴈。”
詞語分解
- 奠的解釋 奠 à 向死者供獻祭品緻敬:祭奠。奠酒。 穩固地安置:奠都(?)。奠基。奠定(使穩固安定,如“奠奠基礎”)。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 鴈的解釋 鴈 à 同“雁”。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奠鴈”(diànyàn)是古代中國婚禮中的一種重要禮儀,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奠鴈”指新郎在迎親時向女方獻雁作為贽禮(見面禮),象征婚姻的莊重與承諾。該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并在後續朝代延續。
二、儀式來源與流程
- 文獻記載
據《儀禮·士昏禮》描述,新郎到達女方家後,需面向北獻雁,并行稽首禮,表達對婚姻的重視。
- 操作細節
儀式中,新郎需按照特定方位站立(如“西面”“北面”),通過獻雁完成禮節交接,體現周代禮儀的嚴謹性。
三、文化象征
- 雁的寓意:
雁被視為“順陰陽往來”的候鳥,象征夫妻忠貞與婚姻和諧(《儀禮》鄭玄注)。其一生一偶的習性,暗含對婚姻專一的期許。
- 禮儀延伸:
除婚禮外,雁也曾作為卿大夫相見的贽禮,但主要應用于婚俗。
四、演變與文學引用
- 北周庾信《尉遲氏墓志銘》中“奠鴈迎門”一句,佐證了該習俗在南北朝時期的流行。
- 唐代李端詩句“奠雁逢良日”,進一步說明儀式對吉日的選擇要求。
五、其他說明
- 異體寫法:
“奠鴈”與“奠雁”通用,因“鴈”為“雁”的異體字,常見于古籍。
- 現代認知:
當代多通過文獻與詩詞了解這一古禮,實際儀式已隨時代變遷逐漸簡化。
總結來看,“奠鴈”既是古代婚禮的核心環節,也是中國禮制文化中自然崇拜與倫理觀念的融合體現。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及唐代相關詩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奠鴈(diàn yàn)這個詞意思是“安置鴻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 分别是“奠”和“鴈”。其中,“奠”部的意思是“準備、安置”,而“鴈”部表示“鳥類名字,在此指雁”。根據筆畫順序來看, “奠”部有8個筆畫,而“鴈”部則有8個筆畫。
《奠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中。相傳,秦始皇死後,他的靈魂化身為鴻雁,周遊四方,尋找仙境。人們為了紀念秦始皇,便用“奠鴈”這個詞來形容将鴻雁安置好,以示對秦始皇的敬仰和懷念。
在繁體字中,奠鴈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有一些細微的書寫差異。例如,繁體字的“奠”部在上方會多加上一點,而“鴈”部的構造也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奠鴈的“奠”部在右邊會加上一個“人”字旁,以表示“人安置鳥”的意思。而“鴈”部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們用心奠鴈,以示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
2. 為了紀念先祖,我們定期奠鴈,并祈求他們的保佑。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1. 奠定:用于表示鞏固、穩定的意思。
2. 鴈行:指雁群在空中飛行的樣子。
3. 雁落平湖:形容人或事物離去的情景。
近義詞:無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