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得的意思、赋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得的解释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如 南朝 梁元帝 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赋得”二字。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赋得”为题。 鲁迅 《而已集·革命文学》:“‘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 朱光潜 《谈文学·作文与运思》:“从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做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得"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特殊创作术语,指根据指定题目或限定条件进行诗文创作的形式。该词源自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文选》收录的"赋得"体诗作。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结构解析 "赋"为铺陈叙述的创作手法,"得"表示获取命题旨意。二字组合体现"依题立义"的创作要求,需紧扣题目展开内容。《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本质是"摘取前人成句为题作诗",要求作者在限定框架内发挥文采。

二、历史流变

  1. 科举起源:始于唐代进士科试帖诗制度,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即为白居易应考习作
  2. 文人雅集:宋代文人聚会常以"赋得"命题唱和,形成独特的酬答文体
  3. 教学应用:明清私塾将"赋得"作为诗歌启蒙训练,《声律启蒙》收录大量范例供学童模仿

三、文学特征

  1. 格式限定:须在诗题首标"赋得"二字,如谢朓《赋得琴》
  2. 破题要求:首联须直接呼应题目,颔联展开引申
  3. 韵脚规范:需严格遵循官定韵书,尤以《平水韵》体系为宗

该创作形式对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深远,日本《本朝文粹》、朝鲜《东文选》均收录大量"赋得"体作品。现代研究中,王运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将其定位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基础写作训练模式"。

网络扩展解释

“赋得”是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特定命题形式,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场景中有所演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起源与定义

“赋得”最初指摘取古人成句或成语作为诗题,并在题目前冠以“赋得”二字。例如南朝梁元帝的《赋得兰泽多芳草》。后来发展为科举考试中试帖诗的固定格式,要求考生根据限定题目作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应用场景

  1. 科举考试:唐代起成为试帖诗的标志,如白居易参加科举时以《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为灵感来源,创作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2. 文人集会:诗人分题创作时使用,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3. 即景创作:即兴赋诗时也常以“赋得”为题,如应制诗或咏物诗。

三、典型例子解析

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

四、诗体演变

从命题形式发展为独立诗体“赋得体”,特点包括: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诗作的完整内容或创作背景,可参考《白居易集》或唐代科举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溺辩证法唯物论提纲财珍船桥踔厉大始掂掇定点数东非焚剽分售耕植雇脚国子祭酒合乐回眷贾岛佛尖叉交舛借花献佛节将诘论截取界外球惊尘斤然近洋救患九环带局趣匡赞宽免阔疏老粗连状历历在耳楼槛沦晦麦粒肿漫浪梅煎嫩枝佞恶拗体曝场签判秦琼亲吻旗帜鲜明石床世医私椷伺瑕导隙谈丛通元识微往岁乡念响屧廊跣揖谐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