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獧的意思、狂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獧的解釋

見“ 狂狷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狂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更常見的“狂狷”相同,是“狂狷”的異體寫法。它源自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用以描述兩種看似對立但又為儒家所包容的品性。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與來源:

    • “狂”與“狷”的合義: “狂”本意指急躁、激進、志向高遠而行為可能不拘小節、勇于進取;“狷”(也寫作“獧”)則指拘謹、保守、有所不為、潔身自好、守節自持。兩者代表了性格或行為方式上的兩個極端。
    • 《論語》中的經典闡述: 該詞最權威的出處是《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說:“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那必定要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勇于進取,狷者不肯做壞事。”) 孔子在此表達了對“狂”與“狷”這兩種品性的肯定,認為在找不到完全合乎“中庸”的“中行”之人時,與“狂者”和“狷者”交往也是可取的,因為他們各有可取之處:狂者有進取心,狷者有底線。
  2. 具體釋義:

    • 指“狂者”與“狷者”: “狂獧”可以直接指代具有“狂”或“狷”這兩種不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世有狂獧之士,或銳意革新,或固守古道。”
    • 形容偏激或拘謹守節: 可以形容人的性格、行為偏于激進或偏于保守拘謹。例如:“其人性情狂獧,不為世俗所容。”(形容此人性格要麼過于激進要麼過于保守,與世俗格格不入)。
    • 形容偏執一端: 引申為偏執于某一個方面,不能持守中道。例如:“行事過于狂獧,恐難周全。”(做事太過偏激或太過拘泥,恐怕難以周全)。
  3.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狂狷”(同“狂獧”)的釋義為:“指志向高遠的人與潔身自好的人。語本《論語·子路》:‘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并引申指“偏激;潔身自好”。
    • 《辭源》(修訂本): 解釋“狂狷”為:“激進與拘謹保守。《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後也指偏激。”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對《論語》此章的注解是:“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 這進一步闡釋了“狂”是志向遠大但行為可能跟不上,“狷”是見識或許不足但能堅守原則。
  4. 現代引申與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狂獧”一詞使用頻率極低,更常用的是“狂狷”。它主要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常回溯其儒家思想背景,用以形容或評價那些在性格、行為或主張上表現出明顯偏向進取激進或保守拘謹特征的人或現象,有時略帶貶義,指其不夠圓融或偏離中道,但有時也強調其特立獨行、有所堅守的一面。

“狂獧”意指“狂”與“狷”兩種品性,源于《論語》,指志向高遠、勇于進取但可能行為激進不拘(狂),以及潔身自好、有所不為但可能過于拘謹保守(狷)。它既可指具有這兩種特質的人,也可形容偏激或拘謹守節的性格行為。該詞承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内涵,強調在“中庸”難以企及時,這兩種看似對立的品性亦有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狂獧”是“狂狷”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樣性,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兩種對立性格的統稱
    源自《論語·子路》:“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 狂者:志向高遠、不拘禮法、積極進取之人。
    • 狷者:潔身自守、謹慎克制、不隨波逐流之人。
      (若無法與中庸之人交往,則退而求其次選擇“狂”或“狷”者。)
  2. 謙辭或貶義用法

    • 自謙:如朱熹《與陳丞相書》中以“狂獧”形容自己樸拙、不谙世故。
    • 貶義:指狂妄偏激或跋扈之人,如《鹽鐵論》中批評“狂狷不遜”的行為。

二、曆史語義擴展

三、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語境中,“狂狷”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褒貶。例如:

注意:古籍中“狂狷”多作複合詞,不宜拆分單獨釋義。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論語集注》《漢書》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點頭包括憊勞徧省剗新超額鈔旁錢出貨初見等視跌腳絆手蠹書反常現象犯節氣分解反應膚廓光塌塌歸潮桧楫鬼母諱惡不悛見彈求鹗疆禺監護家祀解脫履酒酣耳熱酒醉考殺款顔涼氛蓮花白列國離方領帥隆準嗎嗎糊糊曼福彌遠納異娘姨糱酒癖傲萍泛迫懾潛龍勿用樵蘇客祺福黥彭情猿上口字少見殺收慎戒試酌素隱行怪桃菹天龜填置土長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