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風質樸敦厚。 明 宋濂 《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 鄒 魯 者,必 張氏 之化也。”
“民淳俗厚”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mín chún sú hòu,意為“民風質樸敦厚”,形容社會風氣淳樸、人民道德淳厚。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民淳”和“俗厚”兩部分組成:“民淳”指人民淳樸,“俗厚”指風俗敦厚。整體強調社會風氣和民衆品性的純良質樸。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明代宋濂的《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者,必張氏之化也欤!”
(鄒、魯為春秋時期孔子故鄉,以禮樂教化著稱,此處借指理想的社會風貌。)
用法與結構
例句與語境
例如:“此地自古民淳俗厚,鄰裡互助之風猶存。”
(注:此句為示例,未直接引用搜索結果,但符合成語的典型用法。)
“民淳俗厚”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表達對淳樸社會風氣的贊美。其核心内涵與儒家倡導的禮治教化密切相關。
《民淳俗厚》是一個成語,表示人民淳樸和社會風氣良好的意思。
《民淳俗厚》的拆分部首是日、水、爪、廠。它的總筆畫數是24畫。
《民淳俗厚》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民淳俗厚”。它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表達了人民淳樸和社會風氣良好的觀點。
《民淳俗厚》的繁體為「民淳俗厚」。
在古時候,「民淳俗厚」的漢字寫法和現在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1. 這個小村莊的人民民淳俗厚,彼此互幫互助。
2. 他受到民淳俗厚的教育,一直保持着純樸的心态。
民風淳樸、國風淳厚、鄉風民俗、社會風氣良好
民風純樸、民風淳厚、民風淳良、社會風氣善良、社會風氣厚道
民風險惡、民風浮躁、社會風氣敗壞、社會風氣不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