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隸戶。《綱鑒會纂·宋太祖皇帝紀》:“當時内外隸籍,幾四十萬,禁衛馬步半之。”《明史·李新傳》:“悉發 鳳陽 隸籍為民。”
“隸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隸戶”,指隸屬于特定戶籍的人群,通常具有較低的社會地位或特殊身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隸籍”反映了古代戶籍制度中的身份管控,常見于對特定群體(如士兵、罪民)的管理。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綱鑒會纂》或《明史》相關内容。
隸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隸和籍。
隸這個字的字形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阝和至。阝是一個表示山崖的部首,至則代表到達。隸的本義是指将要被編為隸屬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表示被迫孤立的意思。
隸的筆畫數為8畫。
籍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和⺾。⺮是一個表示竹子的部首,⺾則表示帳本。籍的本義是指記錄或記載。它也可以表示歸屬或身份。
籍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
隸籍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律曆志》中,用來指代隸屬的人員的戶籍。
繁體
隸籍的繁體字為隸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隸籍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隸的字形中的至部分寫作彳,籍的字形中的⺾部分寫作舌。但隸的基本意思和籍的基本意思都沒有改變。
例句
1. 他的隸籍在某縣,所以需要在那裡辦理臨時居住證。
2. 根據隸籍,他具備大學錄取的資格。
組詞
隸屬、隸父、隸仆、籍貫、戶籍
近義詞
戶籍、身份
反義詞
自由、無籍、無籍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