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木。曲藝演員表演時用以拍桌子以引起聽衆注意的木塊: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撫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詞,專指古代私塾教育中用于維持教學秩序的教具,又稱“戒尺”或“學規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撫尺通常為木質長條形薄闆,長度約一尺(古代長度單位,約合33厘米),表面光滑,邊緣無刃。部分撫尺刻有度量刻度或訓誡文字,兼具測量與警示功能。其名稱中的“撫”字既體現手持動作,亦暗含“撫育教化”的教育理念。
教學輔助工具
在傳統私塾中,先生以撫尺輕擊桌面,發出清脆聲響提示學生集中注意力,标志課程開始或結束。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周先生坐上椅子,手裡拿着撫尺,吩咐學生讀書。”
紀律懲戒象征
對違反學規者,先生執撫尺責打手心,成為教育權威的具象化載體。清代《訓學良規》載:“生徒犯規,師以尺儆之,示懲非虐也”,強調其懲戒的教化目的。
撫尺作為“師道尊嚴”的物化代表,折射出傳統教育中“嚴師出高徒”的價值取向。其物理形态的規整直線,隱喻“規矩方圓”的育人準則,與“玉不琢不成器”的儒家教育觀相呼應。
權威來源參考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撫尺”的器物定義、《中國教育制度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私塾教具研究,以及《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詞條的文化闡釋。
“撫尺”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定義
指古代曲藝表演或公堂審案時使用的長方形硬木塊,又稱“驚堂木”“界方”。演員或官員通過拍擊撫尺發出聲響,用以吸引聽衆注意、控制場面節奏,或震懾受審者。
典型用途
材質與形制
多用檀木、酸枝、黃楊木等硬木制成,北方也有桑木、棗木材質,形狀為帶棱角的長方形。
在部分語境中,“撫尺”被引申為“仔細研究、體察事物”,源自古代樂器調音工具“尺”的意象,但此用法較為罕見,多見于特定文學或學術場景。
日常使用中,“撫尺”主要指醒木,其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口技》等文學作品或曲藝研究資料。
鼈裙禀帖蔔名捕食不厭采芹擦澡讒逐承賓宸旨稠適揣事傳言傳譯辭愬崔盧跢伫動兵獨構惰倪蠹蟫廢革飛行記錄儀夫夫弓背賀客皇宮畫堂春火頭軍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殲除奸亂節哀借助饑民具題劻濟李将軍列傳力能陸徑滿杖牦牛免冊面創末孫朋舊軿軒翩翩風度青磴慶室傾羲秦墓竹簡軟科學雙清屬詩殊政獺褐捅婁子豚拍小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