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ugees of famine;starving masses] 在饑荒中挨餓的人們
(1).荒年無食之民。飢,通“ 饑 ”。《後漢書·袁術傳》:“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 江 淮 閒相食殆盡。時 舒仲應 為 術 沛 相, 術 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 仲應 悉散以給飢民。”《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 關 内旱,飢民多賣子以接衣食。”
(2).指挨餓的人。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七:“和城内費了種種的交涉,在十月初頭,便有開城放出飢民的事。”
荒年無食之民。《東觀漢記·鄧禹傳》:“今 長安 饑民,孰不延望?”《清史稿·食貨志一》:“ 魏裔介 亦請饑民轉徙,得入籍占田。”
“饑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饑民”指因饑荒或自然災害導緻食物短缺而挨餓的群體,通常用于描述社會貧困、民不聊生的狀況。拼音為jī mín,注音為ㄐㄧ ㄇㄧㄣˊ,英文可譯為refugees of famine 或starving masses。
現代語境中,“饑民”一詞多用于描述特定地區因戰争、氣候危機或經濟崩潰導緻的糧食危機受害者,例如北非幹旱引發的饑民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饑民”不僅是一個描述生存困境的詞彙,更承載了曆史與文化的深層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案例,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曆史資料。
《饑民》是指因長期饑餓、缺乏糧食而導緻生活困苦、生存能力下降的人群。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處于極度貧困和食物不足的人們,尤其是在災難或戰争等特殊情況下。
《饑民》共包含兩個漢字,分别是“饑”和“民”。
「饑」字的部首為「饣」,有22畫。
「民」字的部首為「氏」,有5畫。
《饑民》一詞在漢語中的出現較早,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饑民傳》。在該傳記中,白居易描述了饑荒之下民衆的苦難境遇。
《饑民》的繁體字為「飢民」。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饑」字的上方常常加上一個象征着人的頭部的「人」字,表示饑餓的人;「民」字的下方常常加上兩個小點,表示人群的集合。
1. 饑民們饑腸辘辘,迫切期盼着救援物資的到來。
2. 這個地區的饑民生活在極度貧困的環境中,迫切需要國家的扶持。
3. 在災難發生後,大批饑民湧入救助站,尋求食物和庇護。
- 組詞:饑餓、民衆、饑荒、災難
- 近義詞:饑餓者、食不果腹的人、窮苦人群
- 反義詞:飽食者、富裕人群、滿足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