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裳的意思、黼裳的詳細解釋
黼裳的解釋
繡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書·顧命》:“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 蔡沉 集傳:“ 呂氏 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大戴禮記·五帝德》:“ 黃帝 黼黻衣,大帶黼裳。”
詞語分解
- 黼的解釋 黼 ǔ 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黑半白的花紋:黼座(帝王的寶座)。黼黻(a.古代禮服所繡的花紋;b.喻華麗的辭藻)。黼藻(指華美的辭藻)。 筆畫數:; 部首:黹; 筆順編號:
- 裳的解釋 裳 á 〔裳裳〕光明。 古代指遮蔽 * 的衣裙。 裳 ɑ 〔衣裳〕衣服。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黼裳”是古代中國禮制服飾中的一種重要服飾,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黼裳”指繡有黑白斧形紋樣的下裳(古代服飾中下身所穿的裙狀衣物),是帝王或高級貴族在祭祀等重大禮儀場合穿着的祭服。其中:
- 黼:指黑白相間的斧形紋樣,象征決斷力(源于《周禮》十二章紋之一);
- 裳:古代下身穿的衣物,與“衣”(上衣)相對。
2.用途與等級
- 禮儀功能:專用于祭祀、登基等莊重儀式,如《書·顧命》記載周王“麻冕黼裳”登基。
- 身份象征:僅限君王或最高等級貴族使用,體現“章服制度”中紋飾與地位的嚴格對應關系。
3.紋樣與象征
- 斧形紋飾:黑白線條構成斧頭圖案,取“決斷”“權威”之意,屬周代冕服“十二章紋”中的核心紋樣之一。
- 色彩搭配:與“玄衣”(黑色上衣)組合,形成“玄衣纁裳”的經典祭服配色。
4.文獻依據
- 《尚書·顧命》:“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 描述周康王繼位時的着裝。
- 《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黼黻衣,大帶黼裳。” 反映早期帝王服飾傳統。
5.相關概念辨析
- 黼 vs. 黻:黼為黑白斧形,象征決斷;黻為青黑“亞”形,象征明辨(見《荀子·哀公》)。
- 章服制度:古代以紋飾數量和類型區分官階,如天子用十二章,諸侯用九章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飾制度,可參考《周禮·春官·司服》或《史記》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黼裳(fǔ shang)是指古代帝王所穿的一種華麗的禮服。從字形來看,黼裳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衣(yī)部和裳(shang)部。衣部是指衣服,裳部是指長裙。黼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在古代被作為帝王的禮服使用,象征着尊貴和權力。
在繁體字中,黼裳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用于代表黼裳的字形基本保持不變。在古代的時候,它的寫法基本上與現在一樣,隻不過使用的筆劃數可能會有細微的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黼裳的例句:他穿上黼裳,看起來非常莊嚴肅穆。
黼裳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相關的詞彙,如黼黻(fǔ fú)、黼網(fǔ wǎng)等。近義詞可以是華麗、莊重,反義詞可能是樸素、簡單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