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搢忽 ”。1.插笏。古代君臣朝見時均執笏,用以記事備忘,不用時插于腰帶上。《穀梁傳·僖公三年》:“ 陽穀 之會,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範甯 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 子墨子 。” 畢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搢曶夾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吳偉業 《吳門遇劉雪舫》詩:“ 新樂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見。 明 董谷 《碧裡雜存·寶志公》:“ 聖祖 異焉,勅建 靈谷寺 ……命太常歲祭,行搢笏之禮焉。”
“搢笏”是古代中國官員朝會時與笏闆相關的禮儀動作,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搢笏”指将笏闆插于腰間腰帶的行為。笏闆是古代君臣朝見時手持的狹長闆狀物,用于記錄君命或奏事内容,不用時則插在腰間。該詞最早見于《穀梁傳·僖公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唐代宰相張九齡因體弱不便插笏騎馬,首創“笏囊”(裝笏闆的袋子),後被沿用。《舊唐書》記載此事,反映笏闆使用細節()。
“搢笏”亦代指參與朝政,如《新唐書》描述官員“搢笏于帶,而後乘馬”的日常禮儀流程()。
搢笏,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可以指代古代官員佩戴的一種帽子。它多用于形容古代官員或貴族高品級的佩戴物品。
搢字由“手”和“鹹”兩個部首組成,其拆分的部首是手和鹹。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人們習慣用來描述官員佩戴帽子的詞語。在繁體字中,搢字的寫法為擁.
在古時候,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它的上半部分是“扌”,下半部分是“鹹”。這種寫法在古代印章或碑刻上比較常見。
1. 他脫下搢笏,恭恭敬敬地行禮。
2. 宰相的搢笏閃耀着珍貴的寶石。
搢替、搢簦、搢衡
冕、冠、珪、翟
兵器、武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