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d] 人的頭
抛頭顱,灑熱血
(1).亦作“ 頭盧 ”。骷髅。《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 鮑彪 注:“顱,首骨。”《漢書·武五子傳贊》:“暴骨 長城 之下,頭盧相屬於道。” 顔師古 注:“盧,頟骨也。” 清 閻爾梅 《題劍閣》詩:“徧地頭顱生鬼火,空村瓦礫絶人煙。”
(2).腦袋。《後漢書·袁紹傳》:“卿頭顱方行萬裡,何席之為!” 宋 賀鑄 《題漢陽招真亭》詩:“玄津煉出太陽酥,豐茸胎髮蒙頭顱。”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一:“吾二人頭顱,儻再落幺麼手,如國體何?” 何香凝 《回憶廖仲恺》一:“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 中華 史上名。”
“頭顱”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頭顱(拼音:tóu lú,注音:ㄊㄡˊ ㄌㄨˊ)指人的頭部,包含頭骨及腦部結構,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常用于形容與生命、犧牲相關的場景,如“抛頭顱,灑熱血”。
曆史文獻
文學象征
多用于描述犧牲或死亡,如“徧地頭顱生鬼火”(清·閻爾梅詩),或表達對生命的珍視。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用例及文學表達,主要參考權威來源。
頭顱,是一個表示人或動物頭部的詞語,指頭部的骨骼和皮膚組成的部分,包括腦袋、眼睛、嘴巴、鼻子等部位。
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頭顱的部首為“頁”,筆畫數為15畫。
“頭顱”的發展與形成過程中,可以追溯至古代漢語,“頭”代表“頭部”,“顱”代表“顱骨”,後來形成“頭顱”的合并用法。
在古代漢字中,“頭顱”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使用的仍然是“頭”和“顱”的組合。
1. 他感到劇痛直透頭顱。
2. 他顱内受傷,需要立即進行手術。
頭部、頭發、顱骨、顱腦、頭疼
頭腦、腦袋、骷髅
身體、四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