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收養無人贍養的老人和孤兒的機構。《梁書·武帝紀下》:“又於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髮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
“孤獨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與宗教背景綜合理解:
一、佛教聖地(專有名詞) 指印度佛教聖地“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精舍),是釋迦牟尼佛重要的傳法場所。據記載,憍薩羅國長者給孤獨(又名須達多)購得祇陀太子的園林,修建精舍供養佛陀,因樹木由太子捐贈,故合稱“祇樹給孤獨園”。此處是佛教早期兩大精舍之一,多部佛經開篇提及此地,如《金剛經》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古代社會福利機構 中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于京師設立“孤獨園”,專門收養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和孤兒,并提供喪葬補助。據《梁書·武帝紀》記載,該機構保障了“孤幼有歸,華發不匮”,并對亡者“厚加料理”。這一舉措被視為早期官方慈善制度的範例。
補充說明:需注意現代網絡中存在将“孤獨園”解釋為“形容獨處狀态”的衍生說法(如),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建議優先參考曆史與宗教領域的專業釋義。
《孤獨園》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獨自處于園中而感到寂寞和孤獨。
《孤獨園》的部首是囗(口)和囗(口),它們分别位于詞語的左邊和右邊。
《孤》的筆畫數為8,它的拆分部首是獨,它的部首也是犬(狗)。
《獨》的筆畫數為8,它的拆分部首是犬(狗)。
《園》的筆畫數為7,它的拆分部首是囗(口)。
《孤獨園》一詞通常用于形容人獨自面對一片園地而感到寂寞和孤獨。它的來源可能與人在園中尋找安慰和甯靜,卻無人相伴的經曆有關。
《孤獨園》是《孤獨園》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的《孤獨園》可以寫為「孤獨園」。
1. 在這座孤獨園中,我靜靜地散步,沉浸在寂靜的氛圍中。
2. 在我心靈的孤獨園内,我思考人生的意義。
3. 這個畫家常常在他的孤獨園中找到了創作的靈感。
1. 孤寂(形容詞):形容人獨自面對寂靜和孤獨。
2. 園地(名詞):指一片有圍牆的區域。
3. 孤獨者(名詞):指經常感到孤獨的人。
1. 寂寞:指人感到孤獨而沒有得到滿足。
2. 孤單:指一個人在精神上或情感上處于獨自無伴的狀态。
1. 熱鬧:指場所或環境充滿人群、聲音和活躍的氣氛。
2. 歡樂:指人們因為喜悅、快樂的事物而感到高興和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