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園的意思、孤獨園的詳細解釋
孤獨園的解釋
古時收養無人贍養的老人和孤兒的機構。《梁書·武帝紀下》:“又於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髮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
詞語分解
- 孤的解釋 孤 ū 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孤兒。遺孤。托孤。孤寡鳏獨(孤兒,******,無妻或喪妻的人,年老無子女的人)。 單獨:孤單。孤獨。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單獨無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賞。孤苦伶仃
- 獨園的解釋 佛教語。 給孤獨園 的省稱。亦泛指寺院。 唐 杜甫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淹泊仍愁虎,深居賴獨園。” 仇兆鳌 注:“居獨園,在寺院也。”
專業解析
孤獨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古代佛教寺院設立的、專門收容和救濟孤兒、孤寡老人及無依無靠者的慈善場所。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
“孤獨園”一詞由“孤”“獨”“園”三字構成:
- 孤:指失去父母或依靠的兒童(孤兒)。
- 獨:指年老無子女依靠者(獨老、鳏寡)。
- 園:原指種植花木果蔬之地,此處引申為提供庇護、養育的特定場所或機構。
合稱“孤獨園”,即收容并撫養孤兒、贍養孤寡老人的慈善機構。
二、曆史淵源與功能
該詞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慈善實踐:
- 起源:據《梁書·武帝本紀》記載,南朝梁武帝蕭衍笃信佛教,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下诏在京師建康(今南京)設立“孤獨園”,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由官方設立、并明确記載名稱的綜合性慈善機構之一。其設立深受佛教“慈悲濟世”“普度衆生”思想的影響。
- 職能:孤獨園的主要職能是收容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包括:
- 無人撫養的孤兒。
- 無子女贍養的孤寡老人。
- 無家可歸的殘疾人、貧困者。
- 運作:通常由官府出資或劃撥土地,委托佛教寺院進行日常管理和照料,為收容者提供基本食宿、醫療及簡單的教育(如對孤兒)。它體現了佛教福田思想與社會救濟的結合。
三、文化意義與影響
- 佛教慈善的典範:孤獨園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将其教義應用于社會公益事業的直接體現,是後世各類慈善機構(如悲田養病坊、福田院、養濟院等)的重要雛形。
- 社會保障的早期形态:它标志着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制度從臨時性赈濟向設立常設機構進行收容撫養的轉變,具有重要的社會保障史意義。
- 詞彙的專指性:在漢語中,“孤獨園”一詞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指向性,專指這種由佛教推動、官府支持或認可,以收容孤寡孤獨者為目的的慈善場所,不同于一般的“養老院”或“孤兒院”等現代泛稱。
參考資料來源:
- 《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記載梁武帝設立孤獨園的原始史料)。
- 宋代佛教史書《佛祖統紀》(卷三十七等)對佛教慈善事業包括孤獨園有相關記載和評述。
- 中國社會史、佛教史及慈善事業史研究專著(如王衛平《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等均有論及孤獨園的起源與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孤獨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與宗教背景綜合理解:
一、佛教聖地(專有名詞)
指印度佛教聖地“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精舍),是釋迦牟尼佛重要的傳法場所。據記載,憍薩羅國長者給孤獨(又名須達多)購得祇陀太子的園林,修建精舍供養佛陀,因樹木由太子捐贈,故合稱“祇樹給孤獨園”。此處是佛教早期兩大精舍之一,多部佛經開篇提及此地,如《金剛經》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古代社會福利機構
中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于京師設立“孤獨園”,專門收養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和孤兒,并提供喪葬補助。據《梁書·武帝紀》記載,該機構保障了“孤幼有歸,華發不匮”,并對亡者“厚加料理”。這一舉措被視為早期官方慈善制度的範例。
補充說明:需注意現代網絡中存在将“孤獨園”解釋為“形容獨處狀态”的衍生說法(如),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建議優先參考曆史與宗教領域的專業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撫使安乾變壓器冰蟲不目參預草工長秀禅袍噉名低緩遁仙惡歹子二十八将高度廣種薄收觀示豪素化醇家活踐登姜嫄竭誠盡節接穗介鮮金鎖甲舊闾鮆子跼跽鞠壤硠礚緑蒙蒙慮周藻密蟆蝈木杷蝻蝗頖宮辔策配搭強盜輕裘緩辔輕雲塞尚賽馔山鹧申辨審樂設問失鞚適衷霜溪素華睃望桃花運天門山土桴望諸問字無勞鮮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