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犀角帶。 唐 白居易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贈長句》詩:“ 稽 山 鏡 水歡遊地,犀帶金章榮貴身。” 宋 葉適 《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及賜 檜 犀帶,忽問:‘樞密有否?’”《明史·張居正傳》:“ 居正 舉於鄉, 璘 解犀帶以贈,且曰:‘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溷子。’”參見“ 犀角帶 ”。
“犀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飾有犀角的腰帶,是古代官員服飾的重要配飾,用于區分官階品級。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犀帶”可引申為“相互扶持、團隊合作”的比喻義,取“犀牛之力”與“聯結之帶”的意象。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見于權威古籍()。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犀帶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于形容犀牛腦後頭上的一種帶子或者角。這種帶子或者角由犀牛的皮膚和毛發組成,通常呈現出深色或者黑色。
犀帶的部首是王,并且總共有12個筆畫。
犀帶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歌中。在杜牧的詩中,他用犀帶來形容寶帶、麈尾等物品,形象地描繪了它們的珍貴和華麗。
犀帶的繁體字為「犀帶」。
在古代,犀帶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将其寫為「犀」加上「巾」的組合字「犀巾」,意為犀牛角形狀的帶子。
1. 他戴着一條珍貴的犀帶,顯得格外氣派。
2. 犀帶上的花紋是由工匠精心刻制而成的。
犀角、犀牛、帶子、角
犀帶的近義詞有犀角帶、角飾、角绶。
犀帶的反義詞是非犀帶。例如,用于形容沒有犀帶的犀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