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裳的意思、黼裳的详细解释
黼裳的解释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蔡沉 集传:“ 吕氏 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 黼黻衣,大带黼裳。”
词语分解
- 黼的解释 黼 ǔ 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黼座(帝王的宝座)。黼黻(a.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b.喻华丽的辞藻)。黼藻(指华美的辞藻)。 笔画数:; 部首:黹; 笔顺编号:
- 裳的解释 裳 á 〔裳裳〕光明。 古代指遮蔽 * 的衣裙。 裳 ɑ 〔衣裳〕衣服。 笔画数:; 部首: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黼裳(fǔ cháng)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重要服饰,特指绣有“黼”纹的礼服下裳,具有鲜明的礼制象征和等级内涵。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
黼
- 字形结构:从“黹”(zhǐ,刺绣)、“甫”声,本义为古代礼服上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说文解字》释:“黼,白与黑相次文。”
- 纹样特征:以斧刃为原型,线条刚直,象征决断权威。
-
裳
- 古代下身穿的衣裙,与“上衣下裳”制度对应,男女皆可穿着,后专指男性祭服的下装。
黼裳合义:即绣有黼纹的礼制下裳,属周代“十二章纹”服饰系统,为帝王、诸侯及高阶贵族祭祀、朝会所穿。
二、礼制功能与文化内涵
-
等级标识
黼裳为周代“冕服”组成部分,与冕冠、玄衣配套使用。《周礼·春官》载:“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其中衮冕含黼裳,仅天子、上公可服。
-
纹样象征
黼纹取斧形,寓意“临事能断”,《礼记·礼器》称:“黼,斧也,取其断割”,彰显统治者决断之力。
-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祭祀(如郊天、享庙)、册封、朝会等重大仪式,体现“敬天法祖”的礼制核心。
三、文献例证与演变
- 《诗经·小雅》:“玄衮及黼”,描述诸侯礼服配黼裳的威仪。
- 《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昭其度也”,黼裳为礼制法度的视觉符号。
- 后世演变:唐代以后黼纹渐融入龙袍补服,明清时期演变为官服补子纹样之一。
四、学术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释“黼”字。
-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论冕服制度。
-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商务印书馆),析十二章纹象征。
-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考黼纹演变。
- 《礼记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解纹样寓意。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超链接,来源书籍信息可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黼裳”是古代中国礼制服饰中的一种重要服饰,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词义
“黼裳”指绣有黑白斧形纹样的下裳(古代服饰中下身所穿的裙状衣物),是帝王或高级贵族在祭祀等重大礼仪场合穿着的祭服。其中:
- 黼:指黑白相间的斧形纹样,象征决断力(源于《周礼》十二章纹之一);
- 裳:古代下身穿的衣物,与“衣”(上衣)相对。
2.用途与等级
- 礼仪功能:专用于祭祀、登基等庄重仪式,如《书·顾命》记载周王“麻冕黼裳”登基。
- 身份象征:仅限君王或最高等级贵族使用,体现“章服制度”中纹饰与地位的严格对应关系。
3.纹样与象征
- 斧形纹饰:黑白线条构成斧头图案,取“决断”“权威”之意,属周代冕服“十二章纹”中的核心纹样之一。
- 色彩搭配:与“玄衣”(黑色上衣)组合,形成“玄衣纁裳”的经典祭服配色。
4.文献依据
- 《尚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描述周康王继位时的着装。
-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 反映早期帝王服饰传统。
5.相关概念辨析
- 黼 vs. 黻:黼为黑白斧形,象征决断;黻为青黑“亞”形,象征明辨(见《荀子·哀公》)。
- 章服制度:古代以纹饰数量和类型区分官阶,如天子用十二章,诸侯用九章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服饰制度,可参考《周礼·春官·司服》或《史记》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拔宅背水一战並頭叢避嫌播乱错缪大蔡丹衷刀柄打覰蹲子复印高壁清野给札鲠论刮劘灌濡贵本国耻国公还心愿夯硪寒进阂心洪潦红青皇竹花胜火葫芦煎盐浇料交梨火枣疾人季兴跼踀军镇雷气离旷历说浏溧抛躲蓬蒿满径评隲牵头清辞丽曲蜻蜓点水权实软美三兽渡河沈挚史皇使旗鼓收离聚散宿怀铜镜宛转蛾眉位卑言高显暴小祠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