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狐媚無恥的人。《新唐書·楊再思傳》:“ 張昌宗 坐事…… 武後 意申釋之,問宰相:‘ 昌宗 於國有功乎?’ 再思 曰:‘ 昌宗 為陛下治丹,餌而愈,此為有功。’ 後 悅, 昌宗 還官。自是天下貴 彥範 ,賤 再思 。左補闕 戴令言 賦《兩腳狐》以譏之。”《舊唐書》作“兩腳野狐”。
“兩腳狐”是一個漢語曆史典故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兩腳狐”字面意為“兩條腿的狐狸”,比喻谄媚無恥、善于蠱惑人心的人,尤其指通過阿谀奉承、虛僞手段謀取利益者。
該詞源自《新唐書·楊再思傳》記載的事件:
張昌宗(武則天寵臣)因過失被問責時,宰相楊再思為讨好武則天,謊稱張昌宗為皇帝煉丹有功,使其免于處罰。左補阙戴令言因此作《兩腳狐》諷刺楊再思的谄媚行徑,稱其“如狐媚惑主卻長着人形”。
提示:該詞屬于古漢語典故,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評論中。
《兩腳狐》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行為像狐狸一樣狡詐和狡猾。這個成語中的“兩腳”指的是人的兩隻腳。一般來說,狐狸是四條腿行走的,而人隻有兩條腿,因此把人的行為比喻為狐狸是強調其狡猾和機智。
《兩腳狐》這個詞的部首是“犭”,筆畫數為5。
《兩腳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和民間傳說。在這些故事中,狐狸常常被描繪為具有狡詐和欺騙性質的動物。人們通過比喻人的行為為“兩腳狐”,來批判那些行為狡猾的人。
《兩腳狐》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兩腳狐」。
古代漢字寫法中,有兩種常見的寫法,分别是「兩腳狐」和「倆腳狐」。
他的行為像是一隻《兩腳狐》,總是暗地裡搞小動作。
狡猾、狡詐、欺騙、機智、行為
狡詐、奸詐、狡猾、狡滑、詭計
笨拙、憨厚、直率、坦誠、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