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掠奪。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 獯虜 間釁,劘剝 司 兖 ; 幽 并 騎弩,屯逼 鞏 洛 。”
“劘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mó bāo,其核心含義是掠奪、剝削。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顔延之的《陽給事诔》:“獯虜間釁,劘剝司兖;幽并騎弩,屯逼鞏洛。” 這裡描述外族入侵掠奪中原地區的場景,暗含武力侵占與資源剝削之意。
構詞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形容戰争、暴政等對民衆或土地的掠奪行為,帶有貶義色彩。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
注意區分
需與發音相近的“朘剝(juān bō)”區分,後者指經濟剝削(如賦稅壓榨),而非武力掠奪。
建議:因相關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若需嚴謹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專業辭書進一步驗證。
劘剝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lüè bāo。劘剝的意思是指掠奪、劫奪或搶奪。
劘剝的部首為力,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劘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劘的意思是拘留、扣押、擄獲等,而剝則指奪取、搶奪。合在一起使用,表示以武力奪取他人財物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劘剝的寫法為劂剝。
在古代漢字中,劘剝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
1. 他們劘剝了村民的財物,把他們趕出了自己的家園。
2. 這些勢力強大的人劘剝了無辜者,使人們深感恐懼。
劘剝的相關詞彙有剝奪、劫掠、搶奪、搶劫等。
與劘剝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掠奪、掠取、搶奪、搶掠等。
與劘剝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分發、捐贈、施舍、饋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