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塞的意思、否塞的詳細解釋
否塞的解釋
(1).閉塞不通。《後漢書·周舉傳》:“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因之成否塞,十載真契闊。” 宋 蘇轍 《太皇太後以旱賜門下诏》:“上下否塞,情之不通者非一。” 嚴複 《救亡決論》:“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2).猶困厄。《亢倉子·政道》:“赦不欲數,赦數則惡者得計,平人生心,而賢良否塞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逸倫之士,不以否塞而薄其節。”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 陳衍 《元詩紀事·黃公望》引 明 汪砢玉 《珊瑚網》:“氣象蕭索,有賢人在下位之象。豈感當時胡運否塞,高流隱遁而為是歟?”
詞語分解
- 否的解釋 否 ǒ 表示不同意,不認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問的詞句裡:可否?。 不如此,不是這樣,不然:否則。學則正,否則邪。 可 否 ǐ 不好,壞,惡:否極泰來(“否”和“泰”,前者是壞卦,後者是好卦。指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網絡擴展解釋
“否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發音與基本釋義
- 拼音:通常讀作pǐ sāi(部分資料可能标注為 fǒu sāi,但主流詞典如漢典等以 pǐ sāi 為準)。
- 核心含義:
- 閉塞不通:指事物或環境處于阻塞、隔絕的狀态,例如《後漢書·周舉傳》中“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
- 困厄:形容人生或時運陷入艱難、困頓的境地,如宋代曾鞏《寄歐陽舍人書》提到先祖“屯蹶否塞以死”。
二、出處與用例
- 古籍引用:
- 唐代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中“因之成否塞,十載真契闊”,描述長期困頓的境遇。
- 宋代蘇轍用“上下否塞”形容君臣之間的溝通障礙。
- 現代使用場景:
- 可形容計劃受阻(如“項目因資金否塞而停滞”),或個人發展受限(如“才華因環境否塞難以施展”)。
三、補充說明
- 關聯詞:與“困頓”“阻滞”“閉塞”等詞義相近,但“否塞”更具文言色彩。
- 注意:部分資料可能将“否”誤讀為 fǒu,需結合語境和權威詞典(如漢典)确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抱樸子》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否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阻塞,堵塞。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土,總共有13個筆畫。
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十六年》一書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雖然存在一些變體,但其基本結構與現代有較大的相似性。
以下是一些關于《否塞》的例句:
1. 地下的排水管道被廢棄物品所否塞。
2. 這個項目的推廣受到了經費不足的否塞。
一些與《否塞》相關的詞語包括:堵塞、阻礙、阻止等,它們都可以用來表達相似或相關的含義。
相反地,與《否塞》相對的詞語是:通暢、暢通、開放等,它們表示沒有障礙或暢通無阻的意思。
希望以上内容能幫到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