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閉塞不通。《後漢書·周舉傳》:“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因之成否塞,十載真契闊。” 宋 蘇轍 《太皇太後以旱賜門下诏》:“上下否塞,情之不通者非一。” 嚴複 《救亡決論》:“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2).猶困厄。《亢倉子·政道》:“赦不欲數,赦數則惡者得計,平人生心,而賢良否塞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逸倫之士,不以否塞而薄其節。”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 陳衍 《元詩紀事·黃公望》引 明 汪砢玉 《珊瑚網》:“氣象蕭索,有賢人在下位之象。豈感當時胡運否塞,高流隱遁而為是歟?”
否塞(pǐ sè)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閉塞不通”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事物發展受阻或人際溝通不暢的情形。根據《漢語大詞典》,“否”本義為“閉塞”,《周易·否卦》疏解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而“塞”在《說文解字》中釋作“隔也”,二者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詞義結構。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班固《白虎通義·災變》載:“天地否塞,陰陽失序”,此處指自然界運行阻滞的狀态。至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引申為“君臣否塞,則治道乖違”,賦予其社會治理層面的引申義。
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顯示其使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書面語色彩,常見于哲學、社會學論述中,如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與“泰通”構成反義關系。近義詞“壅塞”“滞塞”雖表意相近,但“否塞”更強調系統性、全局性的阻滞狀态。
“否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抱樸子》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悲愁垂涕表曝怅怅不樂晨征當壯點發分派佛郎嵌剛銳圪溜嘴恭孝橫財恒情紅潮厚亡化鶴黃幔簡願掘室求鼠軍烽考判課蒙扣人心弦辣乎乎朗霁良訊良莠不分陵栢漏綻滿讕沒出息貊頭木城傾命棄投如獲至寳薩滿教山夫勝情慎身修永神職,聖職史科書塾斯彌速報神棠華陶镕天庫蜩甲鐵木悐悐透骨金凸邊推崇亡走文徵明像銘憲司寫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