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幼童。 清 袁枚 《新齊諧·鬼送湯團》:“ 杭州 王生 玉繩 ,課蒙於 橫塘 鐘 氏。”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五:“餘嘗考西國課蒙,罕用鞭撻。”
課蒙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教育色彩的複合詞,主要指對兒童進行基礎文化知識的傳授與啟蒙訓練。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構成
“課”原指按程式考核學業,後衍生為教學活動的總稱,如《說文解字》記載“課,試也”。“蒙”取自《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喻指未開智的學童。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清代《訓蒙條例》中“日課蒙童,講貫《四書》”的記載。
二、教學實踐特征
該詞特指傳統私塾教育中的基礎教學環節,包含三方面内容:①識字教學,如《三字經》《百家姓》等蒙學教材誦讀;②書寫訓練,強調毛筆字描紅與臨帖;③禮儀規範,通過《弟子規》等培養行為準則。這種教學體系在《中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被列為古代基礎教育核心形态。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言使用中,“課蒙”可引申為任何領域的入門指導,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時特别标注其“現多用于傳統文化傳承場景”。在台灣地區《重編國語辭典》中,該詞仍保留“舊時指學童啟蒙教育”的原始釋義。
“課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méng,其核心含義是教授幼童,尤其指啟蒙教育。以下是詳細解釋:
“課蒙”由“課”和“蒙”兩字組成:
因此,“課蒙”指通過教育引導幼童脫離蒙昧狀态,獲得智慧。
清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
“課蒙”屬于古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以“啟蒙”“蒙學”等替代。其内涵與當代基礎教育目标一緻,即通過系統教學幫助兒童認知世界。
“課蒙”是描述傳統啟蒙教育的專有詞彙,具有鮮明的曆史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鞍馬勞頓安貧樂道白桦版纏牓門賣官襃加抱怨雪恥比量齊觀閉影駁子纏磨辰砂車前子出跳大風大浪黨伐登年風起水湧工切勾勾搭搭鈎赜光嶽閨客貴王賤霸衮華合刃合時滑步監兵假死解紐舊井決遂款密連閣連嶂禮賓官漏春和尚賣清面毛嫔然啟瞶振聾青甯清貧荃宰任用三鳝試守孝子數詞探官繭貼防鐵線篆同寅協恭文幹問望吳謡曉蟾小刀會起義校銘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