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否塞的意思、否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否塞的解释

(1).闭塞不通。《后汉书·周举传》:“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因之成否塞,十载真契阔。” 宋 苏辙 《太皇太后以旱赐门下诏》:“上下否塞,情之不通者非一。” 严复 《救亡决论》:“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2).犹困厄。《亢仓子·政道》:“赦不欲数,赦数则恶者得计,平人生心,而贤良否塞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逸伦之士,不以否塞而薄其节。”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 陈衍 《元诗纪事·黄公望》引 明 汪砢玉 《珊瑚网》:“气象萧索,有贤人在下位之象。岂感当时胡运否塞,高流隐遁而为是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否塞(pǐ sè)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闭塞不通”的状态,多用于描述事物发展受阻或人际沟通不畅的情形。根据《汉语大词典》,“否”本义为“闭塞”,《周易·否卦》疏解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而“塞”在《说文解字》中释作“隔也”,二者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词义结构。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班固《白虎通义·灾变》载:“天地否塞,阴阳失序”,此处指自然界运行阻滞的状态。至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引申为“君臣否塞,则治道乖违”,赋予其社会治理层面的引申义。

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显示其使用特征:

  1. 《后汉书·周举传》:“否塞之异,专责司徒”,喻指政治沟通渠道阻塞
  2. 陆九渊《与赵咏道书》:“道之否塞,盖由见之不明”,形容思想传播受阻
  3. 《宋史·乐志》:“上下否塞,则谤讟生焉”,指社会层级间交流断绝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书面语色彩,常见于哲学、社会学论述中,如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与“泰通”构成反义关系。近义词“壅塞”“滞塞”虽表意相近,但“否塞”更强调系统性、全局性的阻滞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否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发音与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用例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抱朴子》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暴鳃表情雠寃次祀點補定帖笃定负屈含冤脯掾诰书工长拱手而降观者如市古戍画骨茧栗徼人家兽急穰穰酒过巨蠹君山拘问来踪去路了岸楞眉横眼梁启超两楹嫠家鸣滩内祭你追我赶盼盼茶茶泼胡王乞寒戏嫱施嵰州侨乡清清泠泠穷弊弃知雀钗饶溢上备韶韺神质适应症施赈水晶鲙私帮淘碌踏踏踏游天南海北绨绣同谋瓦案雾会小祀携角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