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佛境的意思、佛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佛境的解釋

佛的境界。《魏書·釋老志》:“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法苑珠林》卷八四:“若有菩薩能與禪相應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無諸悔熱……九、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佛境是漢語佛教術語,由“佛”與“境”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闡釋:

一、詞典釋義

  1. 覺悟者所達之境界

    指佛陀證悟的至高無上、超越生死煩惱的智慧境界。《佛學大辭典》定義為:“佛之境界也,即覺悟之境地。” 此境界遠離一切分别執着,如《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所述:“佛之境界,即諸法實相,不可思議之妙境。”

  2. 佛國淨土

    引申指諸佛所居的清淨國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等。唐代詩文中已有此用法,如賈島《送僧歸天台》中“佛境清淨處”即指脫離塵垢的佛國聖域。

二、哲學内涵

佛境強調“心淨則國土淨” 的辯證關系。《維摩诘經·佛國品》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表明佛境既是外在的莊嚴世界,更是内在覺悟狀态的顯現,二者本質無二。

三、修行實踐意義

在禅宗語境中,佛境指當下覺悟的體驗。六祖惠能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主張在日常中體認佛境。宋代《景德傳燈錄》載高僧語錄:“行住坐卧,無非佛境”,揭示修行與生活的一體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佛學大辭典》(線上版): 佛學辭典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華書局)
  3.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4. 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廣陵書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佛境”是佛教術語,指通過修行達到的佛的境界,即覺悟、解脫的終極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佛境即佛陀證悟後的境界,是超越世俗煩惱、圓滿智慧的理想狀态。《魏書·釋老志》提到“修進萬行,拯度億流”才能登佛境,強調需長期修行積累功德。

二、修行路徑

  1. 禅定相應:菩薩若能與禅定相應,可獲得十種利益,第九項即為“安住佛境”(《法苑珠林》卷八四)。
  2. 救度衆生:欲達佛境需走入人群普度衆生,這是菩薩道成佛的必經過程。

三、經典依據

四、不同視角

部分觀點認為佛境是“虛渺空蕪”的寄托(如中消極避世者的看法),但佛教更強調通過積極修行實現覺悟。唐代詩人李商隱雖接觸佛教,卻因執着心性未能真正達到佛境。

如需查閱完整典籍原文,可參考《法苑珠林》《華嚴經》等佛教經典,或通過、的詞典來源進一步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哀告賓服奧林匹斯不目蠶麥初發芙蓉鉏櫌存心耽玩道統雕栾绮節短轅車堆鴉紛紛穣穣鳳翥龍蟠赙補附旅躬蹈矢石官收孤村寒雁豪矢好事成雙黑光洪深後生可畏畫架會首互濟堅昆教父家羽幾上肉曠鹵臨機制變落忍旅進冒橛茗花謀章偶而品牌遣犯譴谪七軍窮愁潦倒棋手箬籠騷人雅士殺青時情私神傝茸填謝銅貝途水維初聞道消息盈沖洗蕩斜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