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篛籠”。用箬葉與竹篾編成的盛器。
“箬籠”是一個傳統竹編器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箬籠是用箬葉(一種寬大的竹葉)與竹篾(劈成條的竹片)編織而成的盛放物品的容器,常見于古代生活場景中。其名稱中的“箬”指箬竹的葉子,具有柔韌、防潮的特性,適合編織;而“籠”則表明其功能類似于筐、籃等收納工具。
結構與用途
箬籠的編織結合了箬葉的天然防水性和竹篾的堅固性,常用于儲存或運輸食物、藥材等需防潮的物品。例如,宋代文獻《夷堅乙志》記載有人用箬籠裝載貨物,清代《尾蔗叢談》也提到箬籠作為日常容器使用。
曆史與文化背景
箬籠在古代文獻中多與市井生活、民俗活動相關,如詩句“息女催擎箬籠書”反映了它在家庭場景中的應用。此外,箬籠因材質天然、制作簡易,曾是民間常見的生活工具。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古籍引用或相關詩詞,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箬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箬和籠。
箬的部首是⺮(zhú),由12個筆畫組成;籠的部首是⺈(máo),由8個筆畫組成。
《箬籠》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據考證,箬最早是指竹子的一種品種,而籠則是一種容器,用來裝載東西。箬籠合起來,即指用箬竹編制的容器。
在繁體字中,箬籠的寫法為「箬籠」。
在古代,箬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比如,在金文中,箬的形狀更像是一根竹子,而在篆文中,箬的上面有兩個點。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箬的形狀逐漸接近現代的樣子。
1. 暑氣逼人,小販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箬籠遮擋陽光。
2. 美食節上,攤位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箬籠食品,讓人垂涎欲滴。
竹箬、箬席、箬盆、箬草、箬竹
藤籠、竹籠、竹籃
鐵籠、鐵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