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sh away] 清洗;滌蕩
亦作“ 洗盪 ”。1.滌除;去除。 隋 江總 《鐘銘》之一:“百非洗蕩,萬善昭通。”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若欲刊剝洗蕩於衆欲未萌之先,則又無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 王西彥 《古屋》第三部三:“他沒有享過一天福,沒有幹過一件荒唐或是痛快事,可是把家産洗蕩得最幹淨的是他。”
(2).掃蕩;搶光殺盡。《舊唐書·高適傳》:“洗盪 關 東,掃清逆亂。”《水浒傳》第四七回:“若不洗蕩得那個村坊,誓不還山。”《天雨花》第十五回:“﹝ 左禦史 ﹞自領精兵入城,一來救護太守,二來洗蕩妖民。”
見“ 洗蕩 ”。
“洗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滌除、去除
指清除污垢或雜質,常用于抽象層面的淨化。例如:
掃蕩、徹底清除
多指武力或強力手段的全面清除,甚至帶有暴力色彩。例如:
如需更詳細古籍出處或現代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知網百科等來源。
洗蕩(xǐ dàng)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作為動詞,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
洗:由“氵”(三點水)和“㐄”組成,共5畫。
蕩:由“艹”(草字頭)和“尚”組成,共9畫。
洗蕩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蕩》:“洳其澤,湥其渎。亂世洗蕩。”在這裡,洗蕩的意思是指在動亂的時期進行整頓。後來,洗蕩逐漸引申為清除、洗滌、振蕩等含義。
繁體字“洗蕩”為「洗蕩」。
在古代,洗蕩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洗的古體形狀為「浠」,蕩的古體形狀為「蕩」。
1. 這場大會是為了洗蕩隊伍,提高士氣。
2. 在曆史的長河中,民族經曆了很多次洗蕩的過程。
洗滌、洗刷、洗禮、洗淨、蕩滌、蕩漾、蕩然無存
清洗、掃除、整頓、澄清、震蕩
污染、混亂、不潔、動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