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譴谪的意思、譴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譴谪的解釋

(1).亦作“ 譴讁 ”。貶降。《周書·李賢傳》:“ 武成 二年,除 江州 刺史。既被譴謫,常憂懼不得志。”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谏》:“ 陸爽 以為陛下今雖容之,恐後陰加譴讁,所以反覆自陳,意在於此,不足為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朝田畝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斷……譴謫各欽命總制所奏貶各監軍,或貶為軍帥,或貶為師帥。”

(2).責備。 朱自清 《别》:“他不曾容忍過伊僅有的、微細的譴谪,他常用語言壓迫伊。” 許地山 《枯楊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過這村裡隻有我一個是‘讀書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總要加上七分譴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譴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政治和文學語境中,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用法:

1.基本含義

譴谪(qiǎn zhé)指官吏因犯罪或過失被降職、貶谪,也引申為責備、斥責。該詞結合了“譴”(責備)和“谪”(貶降)的雙重含義,既強調行政懲罰,也包含道德層面的指責。

2.詳細解釋

3.用法與示例

4.結構分析

5.近義詞與關聯詞

“譴谪”融合了制度性懲罰與道德批評的雙重功能,需結合語境理解。在曆史文獻中多指官員降職,文學中則側重言語責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書》《貞觀政要》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譴谪的意思

《譴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受到責備或懲罰,被流放或放逐。通常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的強烈譴責和懲罰。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譴谪》的拆分部首為讠和貝,部首讠(讀音為“讠”,表示言說的意義)在字的左邊,部首貝(讀音為“貝”,表示財物的意義)在字的右邊。它是由21畫組成的複雜字。

來源和繁體

《譴谪》是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這兩個字都是獨立的漢字。在繁體字中,它們分别為「譴」和「謫」。繁體字中的「譴」和「謫」都有相同的意思,并且也保留了原字的複雜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譴”字的上方有一個“言”字,表示言說的意義。“谪”字的上方有一個“言”字,表示言說的意義。它們都是通過構造複雜的漢字形式來表達不同的含義。

例句

1. 他因犯罪被譴谪到荒島上兩年。 2. 法庭對該嫌疑犯進行了嚴厲的譴谪。 3. 這個作家因為出版了被認為是反政府的書籍,遭到了譴谪。

組詞

譴責、譴責書、譴責聲、譴讓、譴請

近義詞

責備、懲罰、訓斥、斥責、指責

反義詞

表揚、褒獎、獎賞、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