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軍的意思、七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軍的解釋

(1). 唐 代軍隊出征時,中軍一軍,左、右虞候各一軍,左、右廂各二軍,共七軍。《通典·兵一》:“ 大唐 衛公 李靖 《兵法》曰:‘諸大将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

(2).泛指七支軍隊。《三國演義》第七四回:“遂加 于禁 為征南将軍,加 龐德 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前往 樊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七支軍隊的統稱,多用于古代軍事制度或曆史典故中。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權威引用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七軍”指由七支獨立編制組成的軍隊。古代軍隊常以數字劃分編制(如三軍、六軍),"七軍"屬其中一種特定規模,多見于周代軍制或曆史戰役記載。

    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1卷第550頁:“七軍,七支軍隊;亦泛指大軍。”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七軍’或為特例,亦指多軍。”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與曆史語境中,“七軍”可象征大規模軍事力量,或特指著名戰役中的軍隊編制(如三國關羽所率“七軍”)。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987頁:“七軍,泛指出征的大軍;亦專指關羽北伐之師。”


二、曆史背景與權威考據

  1. 周代軍制淵源

    據《周禮·夏官·司馬》載,周天子設“六軍”,諸侯依爵位分設“三軍”“二軍”。而“七軍”可能為臨時擴編或特設編制,如聯合諸侯作戰時超常規配置。

    來源:

    《周禮正義》(孫诒讓注)卷五十四:“諸侯會盟,或逾制立軍,七軍之制蓋由此生。”

  2. 三國典故:關羽“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軍攻樊城,大敗曹操麾下七支精銳(于禁、龐德等部),史稱“水淹七軍”。此役使“七軍”成為經典軍事代稱。

    來源: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率衆攻曹仁于樊……禁降羽,羽又斬将軍龐德,梁、郏、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羽威震華夏。”

    《資治通鑒·漢紀六十》胡三省注:“七軍者,曹操遣于禁督七軍以救樊城。”


三、詞源演變與文化影響


權威參考文獻

  1. 古籍文獻
  2. 學術研究
    • 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諸侯聯軍制中的‘七軍’為戰時特例。”
    •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關羽‘七軍’實為曹操中央軍精銳,其覆沒動搖中原防務。”

“七軍”本質為古代軍事編制的數量概念,因關羽“水淹七軍”的著名戰例成為曆史文化符號。其釋義需結合制度史與具體語境,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應用,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存于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七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說明如下:

一、唐代軍事編制
根據唐代李靖《兵法》記載,七軍是軍隊出征時的标準編制形式:

二、泛指多支軍隊的統稱
在廣義用法中,“七軍”不特指七支軍隊,而是象征規模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例如《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提到“大起七軍”,即指調集多路軍隊聯合行動。此處“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完整、團結的象征意義,強化了軍隊的整體性表達。

擴展說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如需具體案例,可參考《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戰役,其背景即涉及龐德、于禁率領的七軍(實際為七營兵力)。

别人正在浏覽...

熬谷诐谒參直長府車藩饬勉怵怵純合體處世點剁惇笃訪珪風禾盡起風前燭富貴氣感光片告事拱抱貴陰賤璧黑蛱蝶宏謀宏盛監印驚棹譏俗霁雪集議軍帥可兀的勞兵牢記理董妙速納聘内查外調排空钤符乾音清淳青梅煮酒七煞栖止羣願三十懾惴事對石匮時品四離四絕廋語帑僇鶶鷵田臯嬥包兒玩誤湘簾顯影小補下推席帽離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