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軍隊出征時,中軍一軍,左、右虞候各一軍,左、右廂各二軍,共七軍。《通典·兵一》:“ 大唐 衛公 李靖 《兵法》曰:‘諸大将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
(2).泛指七支軍隊。《三國演義》第七四回:“遂加 于禁 為征南将軍,加 龐德 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前往 樊城 。”
“七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說明如下:
一、唐代軍事編制
根據唐代李靖《兵法》記載,七軍是軍隊出征時的标準編制形式:
二、泛指多支軍隊的統稱
在廣義用法中,“七軍”不特指七支軍隊,而是象征規模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例如《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提到“大起七軍”,即指調集多路軍隊聯合行動。此處“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完整、團結的象征意義,強化了軍隊的整體性表達。
擴展說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如需具體案例,可參考《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戰役,其背景即涉及龐德、于禁率領的七軍(實際為七營兵力)。
《七軍》是指擁有七個師或相當于七個師的一個軍的軍隊。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規模龐大、實力強大的軍隊。
《七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竹字旁),拆分筆畫可以分為七筆。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七軍》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北宋時期。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将七個軍隊合并為一體,形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因此被稱為《七軍》。
《七軍》的繁體字為「七軍」。
在古代漢字中,七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秦朝時期,會使用「七軍」來表示。而在明清時期,可能使用「七軍」或「七軍」來表示。
這是一支龐大而強大的軍隊,《七軍》的士兵們訓練有素,無堅不摧。
- 七軍師 - 七軍團 - 七軍區
- 七大軍隊 - 七支軍隊
- 單軍隊 - 獨立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