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陟的意思、跋陟的詳細解釋
跋陟的解釋
攀登;行走。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餘每讀《琴操》,見琴慎相和,《雅歌録》雲:飲馬長城窟。及其跋陟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明史·王骥傳》:“每軍負米六鬥,跋陟山谷。” 郭沫若 《文藝論集·雅言與自力》:“但是不怕縱有多麼峻險的危峰,我們總可以尋出一種路徑,用自己的腳跋陟。”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陟的解釋 陟 ì 登高:陟山。 晉升,進用:黜陟(指官吏的進退升降)。“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跋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á zhì,其核心含義為攀登或行走,尤其指在崎岖地形中的行進。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該詞由“跋”和“陟”組成:
- “跋”本義為翻山越嶺,引申為艱難行進;
- “陟”原指登高、上升(如《詩經·周南·卷耳》中“陟彼高岡”)。
二者結合後,強調在複雜地形中行進的動作。
-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三》:“及其跋陟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後亦見于《明史·王骥傳》描述軍隊背負糧草“跋陟山谷”的情景。
-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具體場景結合:
- 地理描述:如“跋陟斯途”(《水經注》);
- 軍事行動:如“每軍負米六鬥,跋陟山谷”(《明史》)。
-
現代應用
郭沫若在《文藝論集》中将其引申為克服抽象困難:“用自己的腳跋陟”,賦予其比喻義。
該詞現雖不常用,但在古典文獻閱讀或特定文學創作中仍具表現力。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用例,可參考《水經注》《明史》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跋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味着努力向上攀登、艱難地向上行進。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漢字“跋陟”的部首分别是“足”和“阜”,其中“足”表示與腳相關的事物,“阜”表示山坡的形狀。此外,“跋陟”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
現代漢語中,“跋陟”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使用。它的使用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出現,如《左傳》、《易經》等。由于它生動地描繪了攀登、奮進的形象,因而成為表達積極向上精神的一個常用詞語。
繁體
《跋陟》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跋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籍中,漢字的形狀、筆畫和結構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來說,“跋陟”的意思和現代用法是一緻的。
例句
1. 他經過多次跋陟才終于成功登頂。
2. 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了坎坷與困難,我們要不斷跋陟,勇往直前。
組詞
跋陟的組詞包括“跋山涉水”、“陟岵”等。這些詞語都包含了向上攀登、克服困難的意義。
近義詞
近義詞有“攀登”、“攀托”等,它們都與跋陟的意思相近,表示努力向上行進或克服困難。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下坡”、“滑坡”等,它們與跋陟的意思相反,表示向下行進或退步。
以上是關于“跋陟”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能解答您的問題!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