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爵位。《後漢書·桓帝紀》:“ 翼 卒,帝襲爵為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曆法·居第吉兇》:“ 成梁 老病死牖下,長子 如松 戰殁, 松 胄子名 世忠 當襲爵,而頑嚚無賴,貲産蕩盡,遂無人肯保任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鹹豐季年三奸伏誅》:“怡親王 載垣 ,鄭親王 端華 ,皆於 鹹豐 初年襲爵。”
“襲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中的世襲繼承制度,具體含義及要點如下:
指子孫承襲先代的爵位,通常由第一繼承人(即世子)直接繼承原有爵位等級,而其他繼承人則需降等承襲。例如,親王的世子繼承親王爵位,其餘子嗣可能降為縣侯。
通過世襲保障貴族家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維護封建統治結構的穩定性。例如,清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均通過襲爵延續家族權勢。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不同朝代的具體規則,可參考《明熹宗實錄》《後漢書》等典籍。
襲爵(xí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衣(宀)和父。它的拆分筆畫數目分别為6和6。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襲爵是指繼承或獲得爵位的意思。在古代社會,爵位是一種貴族等級的象征,爵位高低代表了社會地位的高低。襲爵一詞通常用于描述繼承或獲得祖先爵位的後代。
襲爵的繁體寫法為襲爵。
在古代,襲爵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襲爵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襲涼,字義與現代意義相近。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根據時代和地域的差異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襲爵的例句:
他是家族中唯一襲爵的後代,承載着許多人的期望。
一些與襲爵相關的詞語有:
1. 繼承(jì chéng)- 意思是繼任、接替。
2. 賞爵(shǎng jué)- 意思是被封授爵位。
3. 褒爵(bāo jué)- 意思是贊許并封授爵位。
與襲爵相反的詞語有:
1. 沒有襲爵,即未能繼承爵位。
2. 喪爵(sàng jué)- 意思是失去爵位。
總而言之,襲爵是一個描述繼承或獲得爵位的詞語,它涵蓋了古代封建社會貴族制度的相關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